广州汗青上曾有过好几个西园,最有名的指广州西城墙(今人民路市一病院以南段)以西地域,即西关。所谓“烟水二十余里,多种菱荷,总名西园”[1]。南宋诗人杨万里《西园晚步》诗咏:“龙眼初如绿豆肥,荔枝已似佛螺儿。南荒北客难将思,最是残春首夏时。”《广州城坊志》载:“羊城西郭外,其地统名西园,即俗称西关也。”那是对西关地区的泛称,并不是一个园林的名称。
西关
另一个西园,在今广州西华路以南、中山七路以北、兴隆社以东一带地区。此地古有报资寺。清初康熙年间三藩做反,后被镇压。康熙十九年(1680)八月十七日,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被赐死于广州府学名宦祠(遗址在今文明路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并遭焚尸扬灰,后有姓钟的人家收其骸骼余烬,葬于西园报资寺,在今南海中学(前广州市第十一中学)地。此寺后毁,今已陈迹全无。
还有一个西园,在今六榕寺以西。过去六榕寺范畴很大,南界今天的中山路,后来寺地缩小,才成今天的那个窄小样子。清光绪年间,有位胡子晋写了首《广州竹枝词》,讪笑其时寺中住持铁禅僧人在寺内设榕荫园卖茶。词曰:“左便西园都统衙,点心格式竞相夸。六榕寺内榕亭上,僧人竟然学卖茶。”词中“西园”即指该寺院之西部地区。1929年,西园酒家在今中山六路与六榕路订交处之西北面兴办,为其时的广州四大酒家之一,其得名亦源于此。
从西园望花塔
还有一个西园,在两广盐运使署西部地。盐运使司是清代广东办理盐务的机构。盐运使署占地颇广,今惠福东路中段北侧的盐运西正街、盐运西一、二、三巷一带即其故址。
清同治(1862-1874)初年,盐运使方溶颐在此地整治园林,种竹数千竿,园内浓阴一片,虽暑热尚觉清冷,园中有馆舍,故名为“碧小巧馆”。昔时名人李光廷、陈澧、张清华等人曾在此雅集吟咏。
入民国后,此园渐废不存。1918年《广州市图》标此地为“前盐运司署”,可见其时已废。
下面要详述的那个西园是一个占地颇广的园林,故址约在今教导路北段一带,此地本是南汉国皇家园林南宫区内的明月峡、玉液池遗址,曾在一泓绿水之上建有含珠亭、紫云阁、石屏台等,石屏台之北有翠层楼;南汉王“每岁端午,令宫人赛舟其间”。可见水面相当宽广。可惜在北宋消亡南汉国时那些亭阁被烧了个清洁。
数十年后,那一带建成了一个园子,名西园。其时的出名官宦余靖在北宋嘉佑六年(1061)任尚书左丞知广州(“知广州”即“广州知州”,相当于如今的市长),住在州城,曾写有一首《寄题田待造广州西园》诗,那可能是传播至今的有关那西园的唯一一篇文艺做品,据诗中的描述,那西园昔时风光颇美:一泓绿水,春气盎盎。其时此湖(西湖)上接白云山川源,水量充沛,夜月下水波荡漾,如有潮生。九曜石立于湖中,湖岸种有奇花异卉,建有楼阁,插上旗帜。文人骚客权要士医生们视之如洞天福地,在此地饮宴雅集,吟诗做对,享受“云泉适野情”之乐。
余靖治广州三年,颇多惠政,后离任上京述职,途中病逝于金陵。广州人思念他,把他奉祀于八贤祠。二十二年后,即北宋元佑元年(1086),另一位广州汗青上有名的贤吏蒋之奇出任广南东路经略抚慰使兼知广州(“路”是其时的行政区划名,相当于如今的省),来到广州城,在宋清海军大都督府(今省财务厅地)的西面,辟建了一座别业,亦名西园。那西园与余靖所咏之西园在统一地区,但范畴较小。蒋之奇在园中建有石屏台(位置约在今越华路与不祥路接壤附近),“有池百余步,池中刻石,其状若屏”。至于昔时西园内还有何建筑,已难稽考。
宋后是元,元代时位于今教导路北端一带的那西园被建成了总管府,成了衙门了。元后是明,明洪武二年(1369),在那西场地开设了广州府署,后来则易名为“清荫园”,在广州府署西部,园中有蕉竹山房、来青阁、红雪亭、古树堂、环翠轩、近水榭、西池、梅舫、射堂、弢庵、风烟一览、小山丛桂、小桥曲径诸名胜,不单其园林风光犹在,并且还建了良多亭台楼阁。那园子曲到清后期尚在。光绪二年(1876),广州知府孙楫曾加重修;光绪戊子(1888)冬开疏池园,有点不测地挖出了造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的“御备砖”。以后清荫园渐寂寂无闻,曲至埋没,今已影迹全无。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五四: 我仍在现场
生活在实在中
萝岗,除了梅香,更有书香
闲话今昔(莫依慈)
出色文章 陆续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