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历十月二十九,二十四节气的小雪。六合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
小雪时节,万物失去活力,六合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那一时节前后,上海多条景不雅道路开启“落叶不扫”形式,北京故宫的银杏起头化做金色的雨,辞别那个明丽的秋天,山水林木起头闪现木叶尽脱、寒林萧瑟的气象。
在中国美术史上,十至十一世纪,北方画家间有一类以“平远寒林”或“山川寒林”为主题的山川画,有学者认为那类画题一方面延续唐代水墨“山川树石”、“松石山川”传统,另一方面与华北特有的处所景不雅有关,成为华北山川画的主题之一。平远寒林的代表画家首推五代期间的李成,宋人描述他的画风“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宋以降,历代名家亦不乏有“寒林”图传世,如元人《寒林图》轴,明姚绶的《寒林读书图》轴,清王翬的《画寒林小景》轴等。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特梳理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的寒林图,以飨读者。
(传)五代南唐 巨然 寒林晚岫图 轴
(传)五代南唐 巨然 寒林晚岫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群山溪壑,林树弥望,山石皴纹多以湿笔染破,明晦隐现,轮廓模糊,特饶山野烟雾之致。本幅无做者款印,根据旧签,定为巨然之做,然翰墨则与江参(活动于公元十二世纪初)较为近似。巨然(十世纪),南唐钟陵人,为开元寺僧。南唐亡(九七五年),随李后主煜降宋,至汴梁。工画山川,师事董源。善状烟岚气象,臻于妙境,与师齐名,并称董巨。
(传)五代南唐 巨然 寒林晚岫图 轴(部分)
(传)五代南唐 巨然 寒林晚岫图 轴(部分)
(传)五代南唐 巨然 寒林晚岫图 轴(部分)
杨维桢行书题跋: 巨然轻岚淡墨,自为一体,其下笔苍古,若不经意,而使文人巧夫,再三根究,末不成到,实与凡远耶。铁篴叟杨维桢。
陶宗仪行书题跋: 晚岫寒林泼眼明,妍鲜墨晕曙烟澄。点画自多高世意,峰头水面任无邪。露台陶宗仪题。
(传)宋 李成 寒林图 轴
(传)宋 李成 寒林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成(919—967)字咸熙,唐皇室的后嗣,系出长安,五代徙居山东营丘,因而又称为李营丘。脾气豪放,放纵不羁,爱好饮酒,博涉经史。据《丹青见闻志》的记载,李成 “善画山川寒林,化精灵,绝人远甚。”“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最擅长以寒林来表示严冬萧飒荒寒情状。
(传)宋 李成 寒林图 轴(部分)
(传)宋 李成 寒林图 轴(部分)
本幅以近景为主,画幅中央矗立着三株巨树,一湾溪水三叠流出,激流漱石,幅内烟岚飘忽游于林中,虚实相映。勾画树干、皴树皮、点叶皆用细笔,虽劲拔挺捷,然仍具一股娟清秀息,树干上勾圈出良多木瘿,枝桠若龙蛇四面分张,苍劲遒逸,涧流两侧土坡淡墨卧笔层叠皴染,笔法细腻又具改变。水纹及腾溅水花之取笔粗细并用,且劲挺有力,似闻激溅之声。
(传)宋 李成 寒林图 轴(部分)
寒林为北方平远的产品,大旨在表示“荒寒萧瑟,烟芜凄恻之情。”但李成的寒林图,松石幽深,鸣泉流溅,次要表示的是树石茂密之美,与宋人“松泉磐石”类似,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而非木叶尽脱、寒林萧瑟之意。幅中画树枝柯分披,是李郭遗法,画石用斧劈皴,则似出自李唐气概,以画风而言,并不是出于十世纪李成所做,较可能为十二世纪北方金人学李郭传统之做品。
(传)宋 李成 寒林平野图 轴
(传)宋 李成 寒林平野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水岸画老松枯木,布景则山川平远,景物萧疏空旷。无做者款印,右上角仿题“李成寒林平野”。
(传)宋 李成 寒林平野图 轴(部分)
(传)宋 李成 寒林平野图 轴(部分)
李成做品于北宋末已极稀少,本幅树石画法模仿李成寒林特征,从画风看应为明代仿做。
(传)宋 郭熙 寒林图 轴
(传)宋 郭熙 寒林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冬日空阔的堤岸一角,枯树林立,伸展如蟹爪般的枝梢。前端一株高峻的古柏拔地而起,虬枝翻转,状若偃盖。远山数叠,形势低平,空中和山头都积了一层深雪,坡脚斜斜交织,逐步没远方。天际空旷窅黯,益发显出一股萧瑟幽森的气氛。 用凹凸起伏的线条勾勒树的轮廓,再用墨线,悉心皴出缕缕细纹,树干上端与枝梢略抹一道白线,或装点白粉,以写雪意。远山不皴,以深浅墨色烘染,天空约占半幅,衬着深墨,反映出被雪笼盖的空中与山峦。构图以寒林为主景,置于画面左半幅,背山简单,以平远法表示,借以陪衬近景寒林高峻笔直的身影。
十至十一世纪,北方画家间有一类以“平远寒林”或“山川寒林”为主题的山川画,论者认为那类画题一方面延续唐代水墨“山川树石”、“松石山川”传统,另一方面与华北特有的处所景不雅有关,成为华北山川画的主题之一,描写形式也有必然的格局。平远寒林的代表画家首推五代期间的李成,宋人描述他的画风特色是: “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此幅无做者款印,清宫著录归为宋代郭熙(活动于十一世纪),不外从画的主题来看,应属于李成的平远寒林一系。从树与坡石的画法已约略有形式化的倾历来看,可能与十三世纪南宋末到元代初年间仿古山川画风有关。
(传)宋 郭熙 寒林图 轴(部分)
(传)宋 郭熙 寒林图 轴(部分)
郭熙(十一世纪后叶),河南温县人,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任画院艺学。善山川,画法学自李成,而能树立一己的面孔。本幅旧传为郭熙所做。画中林木,业已落叶凋谢,仅存如龙舞爪般的老枯槁枝,与残存点点绿叶的班驳古柏,矗立在孤孑高耸的坡土上,有种萧瑟严寒的气象。画法上无论画树或山石,用笔都遒劲有力,墨色层层衬着,加重了灰黯的天空,衬白了寒雪,更显得景物萧条荒远。
宋人 溪山川阁图 页
宋人 溪山川阁图 页 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绘溪水寒林,峭壁危岩,远山空濛,白云缭绕,溪前敞榭虽只以粗笔界尺寥寥勾出,但外型准确,构造明晰。近景徒手意笔写板桥,颇有野趣。榭中人物凭栏远眺,于湖光山色映托下,画面秀丽明净而略显空寂。山石用斧劈皴,树略拖枝,带有马远气概,是宋人册页中粗笔楼阁的代表做品。
宋人 寒林待渡 轴
宋人 寒林待渡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河岸石坡上,二松劲挺,伸指布爪,如虬龙腾踊,其后枯枝杂树为从。山坳间有简陋的草屋人家,另一边舣舟靠岸,一人柱杖,一人驱驴将渡,。中景留空,稍远处平坡迤逦,一角有篱院草屋,屋中二人对饮。山势渐远,远山轮廓凹凸起伏的隐没在烟岚中。全画除了前景松石较繁重紧凑之外,皆以空疏简淡之景,表示寒冬枯寂的情调。 画无款印,有明项元汴(1525—1590)、清梁清标(1620—1691)保藏印。
宋人 寒林待渡 轴(部分)
宋人 寒林待渡 轴(部分)
宋人 寒林待渡 轴(部分)
此幅做阔远之景,坡石画轮廓及皴染都接近郭熙(活动于十一世纪后半),构图也采中轴式,不外与郭熙《初春图》比力,构图较空疏,前景大石并用斧劈皴法,显示南宋以后学李郭一派的画风。
元人 寒林图 轴
元人 寒林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人 寒林图 轴(部分)
在郊野,有几株老树疏落地依傍水泽而生。树叶已全凋谢落尽,露出了枯干的枝丫,有老藤缠绕垂挂着。树木坡土都以墨色衬着,更觉得阴冷萧瑟。阵阵北风吹皱了水面,波纹似长披麻交错如鳞状,一层一层地叠列,渐淡渐远空旷无边。 那幅画没有做者签名落款,以翰墨来看,与盛懋的做品相当接近。
明 文徵明 画空林落叶图 轴
明 文徵明 画空林落叶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草书自题: 步入空林中,踽踽吟正苦。时闻落叶声,却讶催诗雨。徵明。
明 姚绶 寒林读书图 轴
明 姚绶 寒林读书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姚绶 寒林读书图 轴(部分)
姚绶草书题跋: 云东逸史姚绶,为彦成高士,戏做寒林读书图。辛丑(公元一四八一年)九月二日。
明 赵左 寒山石溜图 轴
明 赵左 寒山石溜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赵左 寒山石溜图 轴(部分)
赵左楷书题: 寒山石溜,曾见营丘粉本,余故拟做此图,非敢如近日有庸史大言数覩实本,董太史亦为余云无李久矣。赵左。
清 王翬 画寒林小景 轴
清 王翬 画寒林小景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王翬 画寒林小景 轴(部分)
王翬行书自题: 朝卧白云东,暮卧白云西。白云长共我,此地结幽栖。石谷子王翬。庚午(公元一六九0年)十月八日。篝灯戏笔。
又题: 唐以前未有寒林,自李营丘范华原始画其法,虽虬枝鹿角,楂枿纷拏,而挈裘振领,层次具在。耕烟散人又识。
清 王翬 寒汀宿雁图 轴
清 王翬 寒汀宿雁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王翬 寒汀宿雁图 轴(部分)
本幅诗塘有恽寿平行楷书题跋: 将发金沙时,石谷子留余盘桓近园,因得见裕老赠诗,余虽未见其人,殊重嘤鸣之谊,然不雅此景,乱柳霜鸿,大有寒色,盖亦不留而自行矣。廿六夜谈余戏题。恽寿平。
清 高简 寒林诗思 轴
清 高简 寒林诗思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有高简自题: 寒林诗思。丁丑(公元一六九七年)冬十一月。拟古于沈江亭上。吴门高简。
(本文整理自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相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