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里那些绝美的古琴,你晓得几?

4天前 (11-25 00:30)阅读1回复0
花花
花花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5032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065
  • 回复0
楼主

在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之际国度就拨专款收买文物, 在收买金石、书画、陶瓷的同时,以重金从上海将传世最有名的唐代雷琴“九霄环佩”收买回来入藏故宫博物院, 接着又将湖南陈维斌捐赠的唐代雷琴“玉小巧”入藏故宫博物院。

跟着相继停止的一些领受与收买,故宫的藏琴由本来的三十三张(原藏三十六张琴中有三张即宫中的宋广窑瓷琴、行宫的长安辛丑款“万壑松涛” 与王徽之款的三琴南迁,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增加到四十六张,此中属于唐、宋、元三代的典型器就占藏琴的三分之一,使故宫博物院的藏琴在全国博物馆中居于首位。

01

“九霄环佩"琴伏羲式

唐代,通长124厘米,隐间114.2厘米,额宽21.8厘米,肩宽21.2厘米,尾宽15.4厘米,厚5.8厘米。

“九霄环佩”琴,伏羲式,为盛唐雷氏做品,琴以梧桐做面,杉木为底,通体紫漆,面底多处大块墨漆补 髹,发小蛇腹断纹,纯鹿角灰胎,伤处可见灰胎下以葛布为底。龙池凤沼均做扁圆形,贴格为一条桐木薄片接口于池沼右侧傍边。腹内纳音隆起,当池沼处复凹下呈圆底长沟状,深度约一厘米,宽二点五厘米,通贯于纳音的始末。蚌徽,红木轸,白玉足镂刻精巧,紫檀岳尾。护轸亦为紫檀木所做,可能是清代广陵派琴家徐祺所拆。

展开全文

此器形造极为古朴浑厚,项与腰两处内收部位上下边做圆,使楞角线向内挪动,缩小与其上下端侧面厚度的差距,今虽经补平而两头陈迹犹在。琴头则于额下向上减薄斜出,由此收到匀称的视觉效果。

琴背铭记,龙池上方篆书“九霄环佩” 琴名,下方篆文“包罗”大印一方。池右行书“泠然希太古。诗梦斋收藏”及“诗梦斋印” 一方。池左行书“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琴足上方行书“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苍海老龙吟。苏轼记”。凤沼上方有“三唐琴榭”篆书长方印一方,下方“楚园藏琴”印一方。楚园藏琴”印一方。那些铭记中“九霄环佩”及“包罗”印断纹已通,显系同时旧刻。苏、黄题跋字在断纹上,与诗梦斋刻铭同是晚近所为。腹内左侧有寸许楷书刻款“开元癸丑三年斫”,开元三年是“乙卯”,而“癸丑”是开元元年, 且“癸丑三年”语序不伦,故系汗青上剖腹所做伪款。

此琴可逃溯的藏家为晚清民初期间的叶赫那拉·佛尼音布,字荷汀,后易姓叶,名潜,字鹤伏,号诗梦斋。其后递藏者有“红豆馆主”爱新觉罗·溥侗,有刘世珩即于琴上铭记“楚园藏琴”、“三唐琴榭”者,再传子之泗,最初归藏刘晦之。1952年,由其时文化部文物局郑振铎局长主持,从刘氏购得入藏故宫博物院至今。

02

“大圣遗音"琴神农式

唐代,通长120.3厘米,隐间111厘米,额宽19.2厘米,肩宽20.2厘米,尾宽13.5厘米,厚5.2厘米

“大圣遗音”琴,神农式,中唐造做。桐木斫,栗壳色漆,部分有零散墨漆后补。纯鹿角灰胎,蛇腹间牛毛断。圆形龙池,长圆凤沼, 腹内纳音隆起。金徽玉轸,紫檀岳尾。

此琴遍地尺寸均较盛唐“九霄环佩”为小,圆厚亦不及。然项腰之上下仍然保留做圆手法,额下也是坡上减薄,具宽厚温润气量。

琴背铭记,龙池上方刻行草“大圣遗音” 琴名,下方篆文“包罗”大印一方。池之两 旁刻隶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均为贴金漆。所有铭记安放协调安妥,是同时一手所为,故而俱系旧刻无疑。腹内圆龙池之四角墨漆隶书款“至德丙申”。天宝十四年(755)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兵变,明皇奔蜀。太子李亨即皇帝位于灵武,改元至德,是为丙中年。北宋陈賜《乐书》云:“唐明皇返蜀,诏雷俨待诏襄阳可知此琴系改元时由雷俨负责斫造的宫琴。

“大圣遗音”为清宫旧藏,溥仪被逐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入宫点査,于南库墙隅见到此琴,而弦轸俱失,岳山崩缺,又因屋漏, 长年滴雨,琴面大部堆积水垢,是以灰白如而漆脱落殆尽之状,成果被注销为“破琴一张”。1947年,被其时负责古物馆的王世襄先生发现,后征得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同意,于1949年请古琴家管平湖先生为之补缀,退去琴面水锈,按本来规格重配紫檀岳山,王先生于古董店购得的青玉轸足也得以配上。今修复已逾半个世纪,仍无缺无损,绚烂生辉。

03

玉小巧"琴凤势式

唐代,通长122厘米,隐间111.8厘米,额宽19厘米,肩宽19.6厘米,尾宽13.6厘米,厚4.8厘米

“玉小巧”琴,凤势式,中唐造做。据云 “凤势式”系魏扬英所创做,故亦有“魏扬英 式”之称。黑漆,纯鹿角灰胎,发不规则小蛇腹断,从伤处与脱落漆片后背可知灰胎下有纹理松散之黄色葛布做底。桐木斫,蚌徽,紫檀 岳尾。红木足粘死,为后修者所为。

全琴气象犹浑厚,项腰有做圆陈迹,额下亦坡出减薄。圆形龙池,扁圆凤沼。腹内纳音 当龙池处隆起,当凤沼处于纳音上开一圆沟。那一特点已见于“九霄环佩”,此琴只呈现于凤沼者盖乃龙池做圆形,天然不宜开沟。有关 那一工艺特点见《东坡杂书-琴事》论雷琴 “最不传之妙“所载,系盛唐雷琴所独有。

琴背铭记,龙池上方刻寸许行书“玉小巧”琴名。池下曾有大印一方,文字为漆所掩已不成辨,而印痕宛然犹存。腹内未见款字。琴已伤漆多处,殃及落款。复经劣工修补,轻率施漆,功败垂成。

“玉小巧”琴原藏于湖南陈维斌氏,系购自杨伯修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经郭沫若定见,将琴捐献国度,由其时义化部文物局领受,后拨交故宫博物院保藏至今。

04

“弓泉"琴连珠式

唐代,通长121.6厘米,隐间111.8厘米,额宽18.5厘米,肩宽20.1厘米,尾宽14.4厘米,厚5.5厘米

“飞泉”琴连珠式,晚唐造做。据云“连珠式”系隋逸士李疑所创做,杉木斫,糅栗壳色漆,有大块墨漆修补,纯鹿角灰胎,蛇腹间冰纹断。蚌徽,紫檀岳尾,白玉轸润若凝脂,青玉足。

面板弧度较“九霄环佩”、“大圣遗音” 为小,因而项腰内收处厚度已不大,故此琴只将底部两处的楞角做圆,面上略具圆意,应系晚唐雷氏琴。

琴背铭记,龙池上方刻草书“飞泉”琴名, 篆书“贞不雅二年”双边方印。龙池下方篆文书“玉振”大方印,“金言学士卢讚”篆书双边长方印。池之两旁刻篆书琴铭:“高山玉溜,空谷金声。至人珍玩,哲士亲清。达舒蕴志,穷适幽,六合中和,万物咸亨。” “飞泉”琴 名、“玉振”印及篆琴铭倶贴金,断纹已通, 为同时旧刻。“贞不雅二年”与“金言学士卢讚” 二印较晚,卢讚系五代与北宋间人。

由CT平扫图能够看到,池沼处底板中间均补以方木,从漆面已看不出陈迹,那两处在造做中曾经改动过,原应为方形池沼,后人改为时髦的长方形。

1936年《今虞琴刊-古琴征访录》记载该琴有“古吴汪崑一重修”墨书款字,今已 不成复见,以是知清代曾经剖腹。此器民国期间为李伯仁所藏,李氏《玄楼弦外录》记 载得琴颠末。约在1944年秋冬之际,“飞泉” 被送至地安门大街某钱庄做告贷抵押,经管平湖先生判定,其门生程子容遂以重金入藏。1945年夏,“飞泉”送管平湖先生补缀,随后抗战完毕,此琴遂辗转于管先生门生琴斋,解放后程子容方取回。1979年春夏之交,程子容从家乡平陆写信给其时的国度指导人,愿意捐献,以后经国度文物局批转,由故宫博物院保藏至今。

(部门图文源自收集,版权归原做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络平台删除。)

0
回帖

故宫博物院里那些绝美的古琴,你晓得几?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