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银川市公安户政部分初次公布了我市138万人共有1063个姓。此中既有我们熟患的大姓,如王、马、杨等,又有我们其实不熟知的西、歌、乐等姓,不问不晓得,那一问,本来——
做者|从慧
那姓,由“叶赫那拉”氏而来,是满族大姓。宁夏的满族最早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旗三千四百名,初次驻防宁夏”(引自《宁夏通史》,下同)而定居,叶氏是其时八旗上三旗中的正白旗,本籍辽宁省。
不久前,我们有幸拜见了宁夏那姓家族里年龄、辈份最长者——那英俊老先生。年近耄耋的那老起首告诉我们他老伴是满族瓜尔佳氏(汗青上,满族不准可与汉人通婚),家里还连结着许多满族人的传统。好比管水饺叫“煮饽饽”,好比非常重视教导。那姓家族后代以行医、做教师的居多,也有少数经商。
称那老“先生”,正因为他身世书香门第,祖父是前清举人,私塾先生;大伯专门给皇上写奏折,写得一笔好字;两个伯父和一个叔叔都是中医医生;他本身也教了一辈子书,曾任陶乐中学的副校长;那老的儿子也是书法学会的会员。他告诉我们,旗人不只须眉爱好武文弄墨,女子也都识文断字,很有教养。
“我爷爷是那家的老四,四个兄弟有的从文,有的从武,那是祖辈。如今家中有二百多口人,凡宁夏的那姓,总和我家沾些亲,本是同宗本家嘛。”那老对本身生在一个各人族感应很骄傲,后来我们才晓得,他的母亲是一位晚清格格,也难怪白叟身上合成了文人与贵族的气量。
展开全文
满族在银川的落户和繁衍曾履历过两次比力大的迁徙。那姓族人也随之履历着离合离合。
“雍正初年创建宁夏满营于府城东北五里(今银川市红花乡满春村)。”满营里栖身的不只有驻守边关的八旗官兵,还有工匠和多量随军家属。乾隆三年(1738年),宁夏发作特大地震,满营全数被毁。于是,清朝政府选址府城西十五里平湖桥东南的丰乐堡修建新满营,也就是今天银川新城的前身。乾隆五年(1740年)之后,旗人从城东迁到城西,不断聚居在新
满营,长达170多年。一万多满族人从那时起定居宁夏,成为生齿仅次于汉、回的少数民族。那也是汗青上银川满族的第一次迁徙。
第二次迁徙即是1935年,宁夏修建第一座飞机场,马鸿逵命令强行拆了满城。满城里的旗人从此被乱七八糟地斥逐到遍地,自谋生路去了。拆满城时,那老7岁,已经能记住些工作了,他说,城里的旗兵连同家属全数被斥逐到银川城四周偏僻穷困的乡镇,他随父母举家迁到永宁县李俊镇,生活非常艰辛,其他的族人从此也都分离了。
199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端王载漪因受《辛丑公约》的连累,被削职为民,充军新疆。他带着家眷到阿拉善旗躲了10年,慈禧身后,端王不敢继续躲在阿拉善旗,去新疆路经嘉峪关,此时刚好民国政变,他又在甘肃张掖住了10年。民国9年,端王携家眷回到北京,1920年再度被排斥出京,来到宁夏,故于府城。其时端王就住在民族南街。
满族的传统长短常重视家庭教导的。端王每到一地都要请家庭教师,让子女进修。到宁夏后,由宁夏末任将军常连保举,礼聘满营吉瑟傅为教师,也就是那老的爷爷。那老回忆道:端王的二女儿爱新觉罗·罗墨林格格就是他的母亲,每日和表兄妹们在一处进修。后来,母亲就嫁给了家庭教师的儿子,那才有了父母的一段姻缘。
一座建筑紧华的城市顷刻之间灰飞烟灰,至今不外60多年,除了老辈们依稀的回忆,它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陈迹。据那老讲,他家里曾经保留了许多老照片,除了族里的合影,还有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端王像等十分珍贵的照片,拆了满满一木厘子,遗憾的是在文革时全都烧掉了。那老说,那些照片把家里的火炕烧得热热的,多可惜啊!
那老对满城的印象非常深入,他说,满城若保留到如今,是极珍贵的文物奇迹和旅游景点。城墙是砖包的,旗军营房满是砖瓦房,城楼、马道、瓮城门、门楼、角楼、铺房、炮台、水沟、民房包罗万象。他还找到一张满城的平面图给我们看,果实气派。
满城的那家有三间大院,本家的6位爷爷一同住着,是个各人族。孩子们按例学文习字,端方礼数很多。
跟着社会的变迁,那姓在与其他民族的通婚和交往中,年轻人的家族和民族不雅念逐步淡化,而在老年人心中,仍是有着连结家族传统和民族风俗的强烈愿望。
满城被拆后,那姓家族随之分离到永宁、北门、西门附近比力偏僻的处所,日常平凡很少能聚在一路,祭祖就成了族里人团聚的日子。祭祖一年一次,办得相当庄严浩大,家里五六十口人聚在燕子屯那兰昭家。族人根据长幼尊卑排好,面向东北磕头行礼。祭祖一般停止两天,那两天,孩子们就能吃上许多满族传统的食物。那种家族仪式不断延续到上个世纪50年代。那老还清晰地记得,祭祖时供奉在佛堂的祖宗板子,2米多长、1米多宽,用鲜艳的红
布包着,上面刻着那姓祖宗的名号。
光阴飞逝,那姓在宁夏定居的汗青已近300年,人们已经很难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大姓家族繁衍的蛛丝马迹,但一个姓氏包罗的家族兴衰确与民族开展、汗青变化息息相关。据说,在建立银川糖厂时,满城城墙四周挖出了许多骨灰罐。令人奇异的是,在满城四周,清朝政府给每户旗人都划了墓地,他们为什么还要火葬呢?本来,满族的祖辈们还盼愿着有朝一日能重回故乡,百年以后落叶归根。
大凡在宁夏栖身的人,提起纳家户,大都人都晓得它的所在地—一银川市永宁县。但要逃测纳家户的纳姓氏渊源,却没有几小我能说清晰了。在记者所栖身的小区里,有一位叫丁军的白叟(回族),他于1995年退休于石嘴山市第一职业中学,退休后迁至银川。
据丁军介绍,他本来就是纳家户人。退休后,他也不断想查找纳家户姓氏的根源,他翻阅了大量的材料,却发现,“纳、速、刺、丁”四姓都是纳速刺丁的后嗣,并与云南纳氏是一家。
丁军告诉记者,纳家户属于回族聚居村,以纳姓为多,据说是元代出名回回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儿子纳速刺丁的后嗣,在明朝时由陕西移居纳家户。纳速刺丁曾担任过陕西平章政事,他子孙浩瀚,分为纳、速、剌、丁四姓,居留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
现云南省通海县杞麓湖畔纳古镇的纳家营,也是纳速刺丁的后嗣。1290年,纳速刺丁的孙子纳数鲁任临安、元江宣慰司都元帅,驻军曲砣关,家属驻此,子孙繁衍,后多以纳为姓。由此说来,宁夏纳家户与云南纳家营应是统一祖先的后商。
寺院楹联匾额甚多,此中一匾题为“吾家弃秦移居西夏,吾寺起建于明嘉靖三年”。从那方匾上可得知,纳家户纳姓氏的祖上是在明朝期间由陕西而到宁夏的。
《中国回族名人大词典》的者之一、自治区人大离休干部刘宝俊在也2004年著的《不着边际的沧州人》中、附录了《沿州固族“八姓”的由来)一文此中提到,他在北省回族自治县发现的氏基碑上找到了沧州回族“八姓”的来源。
河北省古城州是国集比多的一个地域,沧州族“八姓”即张、王、李、刘、尹、戴、马、回,在浩瀚的回族中人数最多。从刘进庄的碑文中能够看出,回族“八姓”的本籍在江苏南京,是明朝开国皇帝墨元璋的保镳军。其跟从墨元球身经百战,是推翻元朝成立明朝的开国功臣。“八姓”不只是同朝“战友”,又是姑表弟兄。明朝建国后,“八姓”鼻祖相继病故于南京。洪武帝墨元璋身后,其子墨棣继位,改国号为永乐,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八姓”遗孀承受皇帝封地,于永乐二年(1404年)带其子女由南京搭船沿运河北上抵达沧州,以运河为界,河东居张、王、李、刘,河西居尹、戴、马、回。
回族“八姓”移居沧州后,扎根沧州,与本地群寡扬长避短、敦睦相处。从1404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汗青,回族“刘姓”子孙已传到第22代,如出名的回民收队将领刘格平就是第20代,上文提到的渤海回民收队老兵士刘宝俊是第19代。
良多满族伴侣会有如许的疑惑,我们既是满族报酬什么有个汉族姓氏而不像清宫戏中人物那样,也有一个像赫舍里、伊尔根之类的满族味十足的姓氏。那还要从清朝的入关说起。
顺治帝福临于1664年十月初一迁都北京。恐外族统治,人心向背,日后山河不稳,为拉拢人心,出台诸多行动,如为明崇祯帝发丧,庇护明朝历代帝陵,升引有学识的汉人入朝为官等。此中,满人汉姓要算最为出色之笔因它寓山河一统之意。
满人汉姓大致有四大特点。一是取字。取满姓中的一个字为本身的汉姓,如艾姓,就取自爱新觉罗中的“爱”字,叶姓则取自于叶赫那拉中的“叶”字。二是取谐音字为姓的,如完颜谐音王,呼图拉则为胡,瓜尔佳谐音关。三是取意,如赵为百家姓之前,王为百寡之首、高为世人之上。四是取其所在旗色为姓,如红、黄、兰、白等。在所有汉姓满人中,皇甫姓最为有趣。皇甫本是汉姓,只因此中有个皇帝的“皇”字,加之该姓原系皇父二字,故而清人入关后,此姓再不允许汉人利用,并把此姓的汉人纳入正黄旗汉军,改旗人姓黄,或其他姓氏。满族人中也只要皇太极的后人可用此姓。姓中的甫字不得发音(fu)而要发音(pu),意在广普全国。
目前皇甫姓在辽宁辽阳和河北丰润等地,以及京都一些地域还有少量集中,而辽阳皇甫姓因差别汗青期间的政治因素,大部门改了黄姓,只要少数仍用皇甫为姓。在那里,无论是姓黃,仍是皇甫,均用一个家谱。据说,该姓氏家谱已顺至“文明振世举”。宁夏的皇甫姓和王、白、赵、关、马等姓八旗官员,工匠一万余人于乾隆元年(1736年)入主银川。
而在沈阳市北郊虎石台就有乌扎拉家族和完颜家族,清政府垮台后,为保家族平安,旗手把朝服官服尽数毁掉,家族全数改为汉族。至今,那里的生齿户籍均为汉族,只是在对父母的称号上仍是利用“阿玛”和“额额”而且每到夏历十月十三颁金节此日,女人都要向父母公婆必恭必敬地抬起右手放在右鬓处,行梳鬓礼,以此来表白她们是满族人,是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