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造造没人买,牛皮吹破!淘宝台湾馆封闭!看台媒是若何找理由的(转载)
大陸淘寶網進軍台灣,2012年7月主打「台灣曲購,好貨發台灣」,才半年,營收50億元新台幣,月均匀訂購量41萬件,緊逃台灣電子商務龍頭PChome坐二望一。半年後,淘寶網台灣館暗暗關門大吉,把「台灣廠商帶到大陸網拍市場」的美夢一夕幻滅,近200個台灣賣家淹沒在淘寶網上355萬個商家潮不翼而飞,超過100萬名台灣館會員無人聞問。
淘寶台灣館2006年11月上線,主打台灣正品;2012年台灣館交易額2億元人民幣,但年增長率低於30%,更遠遜於淘寶113%的年增長率。
難道台灣館是「拿蚵仔麵線比滿漢全席」,交易規模量力而行,才導致關門撤館?當然不!根據經濟部調查,60%的大陸網友願意花多3成以上的價格購買台灣製品,顯然大陸民眾對MIT商品深具自信心。但台灣電子商務業者卻望眼欲穿,超過9成的台灣賣家網站,因為大陸對台遮蔽,無法透過「百度」被搜尋,顯然問題出在非戰之功。
轨制難題 害慘跨岸網商
台灣商品除難以在大陸網域露出,在商言商,金流、物流成本過高,也是更大阻礙。以在淘寶台灣館開店為例,除了年租躉繳8.6萬元新台幣,每筆交易還要抽6%佣金,導致微型和中小企業想要C2C,卻難以逾越高成本門檻,進入大陸市場。
若是台灣賣家要入駐B2C,就必須實名認證,不僅要在大陸銀行開戶,還要有保人擔保,才气夠获得交易資格,也必须在大陸註冊公司、商標等,良多賣家因而被迫放棄。
别的,訂購台灣商品運費高,必須用付出寶付款,台灣賣家發現「良多大陸人就不買單啊!」
也因而,淘寶台灣館從一開始大張旗鼓看得到的專館,然後渐渐、渐渐變成一個小i-com,最後撤館,台灣賣家被迫分流擠到一堆欄面前目今,十分不起眼,不小心還找不到。
通路破壞 證明事在人為
難道要坐以待斃,只能坐視大陸5億網民,每年高達2兆人民幣的網購大餅商機流失?台灣能吃得到嗎?
曾經是全球個人電腦龍頭品牌的「戴爾(Dell)電腦」,就是「通路破壞」的更佳利證。戴爾電腦創辦人麥克戴爾,突破實體經銷通路,以郵購、電話或網路對客戶曲銷,省去中間通路商的成本,破壞性創新讓戴爾電腦在Lenovo(併IBM)、HP等強敵環伺中異軍突起。
台灣賣家也在絕地大反攻。經濟部到大陸架設「台灣購」導航網站,率領商家整體行銷。只是6月還沒正式開站,就已碰到大陸盗窟網站也來搶食,炒熱MIT品牌未戰先轟動。強調台灣正品曲送的台湖食物開發則另闢蹊徑,间接切入擔任淘寶店家的採購代办署理,突破傳統價值鍊,創新通路。
企業思變,通路破壞才气找到創新經營形式,可見事在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