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商人的经商十诀

2小时前 (07:39:59)阅读1回复0
小小的人啊
小小的人啊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4846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9692
  • 回复0
楼主

中国古代商人的经商十诀

   中国贸易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贸易活动中逐步培育出中国商人的运营盘算,总结起来为"经商十诀"。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书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造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可见地形对做战之重要,为将者不成不察也。春秋战国期间大盘算家的范蠡,深谙此道。他以战略家的目光,认为陶地为"全国之中,诸侯四通",是抱负的货物商业之地。遂选陶地为营销点,公然,十九年间他三致令媛,成为世贾,"陶墨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史记·货殖传记》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其时许多人行贿仕宦,不肯搬家,要求留在原地,唯独殷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地盘肥饶,物产丰硕,风气淳朴,居民热衷于买卖,贸易易于开展。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那种"不唯任时,且惟择地"的不雅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承受。"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冲要,交通兴旺,水运便当,货往频繁。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浩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那里定居运营。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那里起头起步,称雄江湖。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强调商人要擅长捕获商机,掌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贸易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应机立断。魏文侯时,国人重视农耕,而白圭却乐于不雅时机的改变。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买蚕丝,售出粮食。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策,如孙膑和吴起那样擅长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有些人的聪慧不克不及因地制宜,其英勇不克不及应机立断,其仁爱不克不及安妥地取舍,其强硬不克不及对峙原则。所以,那种人跟我学运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那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论述得淋漓尽致。

  三、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春秋期间的越王勾践,整天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知吴国大旱,遂大量收买吴国粮食。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生灵涂炭,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苦心人,天不负。越王末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那里越王勾践做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玉帛,而是一个国度和称雄全国的霸业。是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的胜利范例。《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建筑素材。火灾事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素材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趋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称心了市场和苍生的需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灵敏的察看力和切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产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才能之一。

  四、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妄想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郁离子》中记载:有三个商人在市场上一路运营统一种商品,此中一人降低价格销售,买者甚寡,一年时间就发了财,另两人不愿降价销售,成果获的利远不及前者。汉高祖刘帮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日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敷用,就把剪刀分红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代价稳定,中等的在原价的根底上少一文钱,劣等的少两文钱。成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常日多了两倍,赚得钱比往日多了一倍,读书的时间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五、雕红刻翠,留连顾客

  《燕京杂记》中载:"京师市店,素讲场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有的店铺招牌高悬,天黑家家门口点起了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把街面照得好像白天。有的店铺摆挂商品宣传字画,张挂名人书画,附庸大雅。以此来升华店铺的档次与进步顾客的回头率。还有些茶肆、饭馆、酒店中特意安放有乐器吹奏和评书为客人扫兴。宋代京都杭州的面食店里,只要顾客一进店坐下,伴计立即前来问顾客所需,"尽合诸客呼索批示,不致错误"。运营者们深深懂得奢华的粉饰,反映一个店铺的实力,于是店堂设想画柱雕梁,古色古香,金碧灿烂,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迎合达官富商、贵妇名媛"以求文雅"的消操心理。

  六、以义为利,趋义避财

  清朝年间,有一商人名舒遵刚,精榷算,善权衡。经商之暇,喜读《四书》、《五经》,把书中的义理运用于经商之中,他曾说:"钱,泉也,如流泉然"。他还说:"对人言,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国且如斯,况身家乎。"徽州商人李大皓告诫他的继承者说:"财自道生,利缘义龋"以此严于律己,做到"视不义富贵若浮云。"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义取利,德兴财昌,舍义取利,丧失了"义"也得不到"利",为商者应深以诫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七、多财善贾,多钱善贾

  《韩非子·五蠢》:"俗语曰:‘多财善贾,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那里强调了一个"善"字。资金不敷,必需擅长利用,利用的目标也是获利,唯有资金与商品畅通不息,才气使利润滚滚而来。看待商品要做到"务完物",即储藏的货物要无缺,"败北而食之货勿留";处置资金要做到"无息币",即指货币不克不及滞压,"货币欲其行如流水",货币和商品畅通了,买卖就活了。宋代的沈括举例说:十万元资金倘不周转,"虽百岁故十万也",若是贸而畅通,加快周转,"则利百万矣"。

  八、奇计胜兵,奇谋生财

  兵家常说:"将全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司马迁《史记·货殖传记》中说:"治生之邪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书中还列举了卖油脂的雍伯、卖肉成品的浊氏等商人,他们都是掌握一技之长,运营奇物的商品而致富的。后世的"张小泉剪刀铺"亦然。清代山西太谷县一个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梁长得茎高穗大,非常兴旺,但他觉得有些异样,随手折断几根一看,发现茎内皆生害虫。于是,他连夜安放大量收买高梁。其时一般人认为丰收在望,便库存高梁大量出手。成果高梁成熟之际多被害虫咬死,高梁欠收。而曹氏商人却奇计获利。

  九、安不忘危,处盈虑方

  《书经》有云:"安不忘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汉书·息夫躬传》有言:"全国虽安忘战必危。"商人李祖理"精理精勤,竹头木屑之微,无不名当于用,业以日起,而家遂烧"。秦末有位任氏商人"折节为俭",要求家人"公务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前人关于经商理财的记载中还有:"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费用要俭省,切勿豪华,豪华则财帛竭"。由此可见,经商者安不忘危,节俭为尚。"处乎其安,不忘乎其危"。

  十、择人任势,用人以诚

  孙子曰:"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造权也。故善战者,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势"。春秋战国期间,有一位齐国的商人叫刀闲。其时的商人一般都不肯雇用思维灵敏的人干事,惟独刀氏专门利用那种人,并给以丰厚的报答和足够的信赖,罢休斗胆地让他们去干,那些雇工干得非常负责,也十分超卓。明代苏州有个叫孙春阳的杂货店,其店分为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间二百多年,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像苏州那个店铺林立之地,孙春阳的杂货房生意竟然能昌隆二百多年,其胜利之奥妙当得益于用人以诚,店规之严。清道光年间的黔商胡荣命在江西经商50余年,因为他以诚待人,老少无欺,名声大著,晚年罢业回乡,有人要求"以重金赁其肆名",他一口回绝,并说:"彼果诚笃,何籍吾名也!"可见,"诚信为本"是中国人经商的传统美德。

0
回帖

中国古代商人的经商十诀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