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故事逛巢湖:第八节 术士炼丹药,仙师讲摄生(一)

9小时前 (02:55:52)阅读1回复0
丸子
丸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9
  • 经验值4966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9933
  • 回复0
楼主

  第八节 术士炼丹药,仙师讲摄生

  中国最古老的宗教是什么?若是有人那么问你,想必你会要思虑一下才会答复:道教。其实那也不切确。因为有“道教”一词,那是秦汉以后的事,那之前只要“道家”,没有道教。至于道家逃奉道家的老、庄等报酬祖师,老、庄本人其实不晓得。老、庄不称本身的学说为“道教”,是因为宗教包罗的三个层面教义、教仪、教团中,他们只具备类似“教义”即宗教的思惟不雅念及豪情体验,别的两个方面“教仪”(宗教的崇敬行为及礼节标准)和“教团”(宗教的教职轨制及社会组织)都不完全具备,那些都掌握在“为政者”的手里。“为政者”通过祭祀掌控人们的意识形态。《郊祀志·第五上》说:“洪范八政,三曰祀。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旁及四夷。莫不修之,下至禽、兽、豹、獭有祭。是以圣王为之仪式,民之精爽不二。齐肃聪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那些巫觋就是中国古代的方士,他们假托黄帝为鼻祖,兴仙人事,饰辞“此黄帝仙人之术也”。

  “道教”来源于“道”家,而“道”家现实上是继承了我国文明伊始的对天然的尊奉崇敬。什么是“道”?老子之前,“道”即“天道”,是世界的本源,是天然客不雅法例;老子之后,则是事物开展改变的法例。范蠡就认为,人事必需“因阴阳之恒,顺六合之常”,违背客不雅法例,一定招致灾害。天时于己倒霉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朝上进步。在中国哲学史上,“道”那一范围是道家提出的,后被各家学说所承受,虽各有差别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来源根基、普及法例性的代名词。

  “道教”的实正意义是教人成为一个实正的“道士”(“得道之士”),有道教崇奉何修行的人就是“道人”(“得道之人”)。若是修实得道、可以离开尘世的一切牵绊而长生不死的人,就是方士们抱负中“神人”或者“仙人”;修实得道,可以洞悉宇宙和人生来源根基,实实正正醒觉、觉悟的人,称之为实人,如关尹子、列子、庄子在唐代皆封为实人。还有“至人”,是指古时具有很高的道德涵养,超脱世俗,适应天然而长命的人。《庄子·逍遥游》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指的就是超凡脱俗到达无我境界的人,就是思惟或道德涵养更高超的人。得道之士修行,要到达知天、知地、知世、知人、良知。

  中国人最早都是求“道”之士。但能求得“道”,到达“知天、知地、知世、知人、良知”的只能是少少数,所以,最早得“道”的人被誉为“大贤”,被选举为“王”。那些“大贤”“王”们也晓得,世人选举本身来办理部下事务,是因为本身更清晰宇宙运转的法例,更熟悉人世的动作纲领和根本原则,更有号召力,更清晰本身是来办事各人的,而不是来御使世人的,所以他们心态安康,尽可能积德性善,政务上尽量沉寂无为,才能上比常人更出寡。医、卜、星、相等技巧凡是是他们获得他人推崇的重要前提。所以,有巢氏是盖房强人,神农氏是医学开山祖师,黄帝教人播百谷等。

  在巢湖流域,尊道贵德、沉寂寡欲、天然无为、柔弱不争,那在有巢氏到南巢国汗青上不断是人们的共识。也正因为此,那块地盘不断是求“道”之人的神驰之地。彭祖来此,王乔来此,魏伯阳来此,太史慈来此,葛洪也来此。

  现代国粹巨匠南怀瑾先生说过,人生更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沉着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过富贵荣华;九万里悟道,末归诗酒田园。他还形象地打了个例如:“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他说,中国文化汗青,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覆盖了全数的文化思惟;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工具也可,底子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儒家的孔孟思惟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领会中国文化汗青的演变、未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道家像药店,它包罗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惟,甚至天文、天文、医药,一个国度、民族生病,非去那个药店不成。

  来到此地的那些“道”家高人,都有预知的能耐,也都是医药摄生的巨匠。

  在巢湖北岸,有一座其实不高峻但很有名的山,那就是四顶山。此山又因似乎是只庞大的香炉四足朝天倒立,别名四鼎山。相传东汉出名道学家魏伯阳曾不远千里,入此山修道炼丹,丹成吞服后,和门生一路升天成仙。山上有“炼丹池”和“仙人洞”。“炼丹池”在西峰上,南北长约20米,工具宽15米,深 l米多,山泉常年不竭,明澈见底;“仙人洞”长3米,宽1.4米,高2米,可容数人。还有“伯阳井”别名“蜀井”,也在西峰,深不见底,水清味甘。现在固然人去炉空,然而丹气仍在,昔时魏伯阳在此山上留下的丹砂仙粉,常常映着晚霞,放出异彩,构成了“庐阳八景”之一的“四顶晚霞”。

  魏伯阳的生平事迹未见于野史,其事迹最早见于晋代葛洪《仙人传》。《仙人传》称:“魏伯阳者,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愿官吏,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历来,谓之治民,养身罢了。”也有人说他本籍郐(今河南郑州市南密县)。而五代后蜀时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实义》一书的序言中说,魏伯阳是东汉会稽上虞人,不知师承谁氏,他“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曾以其所撰《周易参同契》“密示青州徐处置,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教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不管说他是哪里人,魏伯阳是生活于东汉桓帝前后的人物那一点是必定的。

  魏伯阳生活在大兴谶纬之风的东汉,也承受了传播民间的黄老道的宗教概念,更承受了民间传播的仙人丹术思惟,因而,在父亲受党锢之祸致身后,他不肯仕进,一心道术,四处寻师访友,求术问道。颠末多年养炼,功成圆满。因为他学识渊博,百家皆通,尤其对大易、黄老、炉丹学说,更是不断改进。他在继承古代《龙虎经》炼丹的根底上,亲身频频理论,畅通领悟贯穿,到达了其时炼丹程度的更高峰。宋代人曾说他:“云牙子游于长白之山,而遇实人告以铅汞之理龙虎之机焉,遂著书十有八章,言大道也。”魏伯阳的著做有《参同契》以及为“补塞遗脱”而做的《五相类》各一卷,此外《抱朴子内篇·遐览》载有《魏伯阳内经》一卷。

  据说魏伯阳云游巢湖,一是来探寻彭祖的摄生术和王乔、浮丘子的丹药术,二是那儿是“药山”浩瀚,像王乔修炼的大小黄山、后世吕洞宾修炼的银屏山等,更重要的那儿是“道”已不得人心的南巢国故乡和彭祖摄生术传徒的处所。在入山炼造神丹时,他带了三个门生。大丹炼成后,魏伯阳有心察看门生能否诚心,就心生一计。他先拿出一粒丹药喂了身边的白狗,白狗吃了,立即倒地死了。门生们面面相觑。魏伯阳看着他们微微一笑,拿出一粒丹药呑服,也倒地而死。此中一位门生深知师傅天性,没有任何游移,也呑服一粒,也倒下而死。另两位门生暗自高兴,没有服用丹药,去筹办棺木敛葬师傅师兄。二人走后,魏伯阳起身拿出实正的丹药,给门生和白狗服下,于是一同成仙而去。那两位分开的门生得知后,捶胸跺足,懊悔不迭。

  魏伯阳炼造的神丹事实是用什么原料?怎么炼造成的呢?他没有秘而不泄,而诚恳地告诉后人:

  一是内丹,根本法式有四个阶段和四层境界:第一阶段是筑基,对人身体机能停止修复、补益,到达精足、气满、神旺的三全境界;第二阶段是炼精化气,就是以意领气运行体内,其感化是“阴阳互会”“实人至妙”;第三阶段是炼气化神,用入定之功,使人的“元神”发育生长,就像母体妊娠儿一样,据说那是炼性,能够让人返老还童,延年益寿;第四阶段是炼神还虚,那是更高境界,要求“耳目口三室,闭塞勿发通,实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如许就到达“累积长久,化构成仙”“百世以下,游历人世”的长生久视的摄生目的了。

  二是外丹,又称金丹,仍以大易做原理,黄老做手段,加上根本原料有矾石、戎塩、墨砂、雄黄、云母、空青、硫磺、雌黄八种(又称八石)。根本东西是炉鼎。炼丹的根本法式是,先将八石合成“六一泥”;用1/3水银,2/3铅放在铁器内加热,造成“玄黄”;用赤土做釜,表里涂上三分厚的六一泥,晒十日,让其里外干透,叫赤土釜,其容量有八升至一斗。把丹砂放入釜中,用六一泥封固,用马粪、糠做燃料,烧三十六日经三次大变,就炼成了“金液还丹”。

  那些都是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一书中所介绍的大致情状。《周易参同契》是模仿东汉呈现的纬书之名《易纬参同契》写成的,全书共约6000余字,根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及少数长短不齐的散体裁和离骚体写成的,是一部用《周易》理论、道家哲学与炼丹术(炉火)三者参合而成的炼丹修仙著做。书中论述最详细的部门也是书中的核心内容,就是炼造“还丹”。那部书对后世影响很大。看看今天的那些收集修实小说中的各类炼丹、炼气的描写,就能窥视一二。

0
回帖

循着故事逛巢湖:第八节 术士炼丹药,仙师讲摄生(一)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