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净土的欣厌心与虚空心

6小时前 (03:50:33)阅读1回复0
丸子
丸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9
  • 经验值494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9899
  • 回复0
楼主

   古德云:修净土者需具足欣厌之心。此语的实。那也确是禅与净动手便利的差别。但因而而将禅与净完全别离,则不免偏颇。先贤云: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禅者今且勿论,即以净土行人而言,多有执外相而弃内觉者,若辈果为根器钝劣,不知万法唯心,殊无怪也。乘佛愿力,虽下下品往生亦足高兴。然若行人妄自绵薄,自居下劣,不究自心,唯外相是务,甘落下品,则为狭隘菩提心者。何以故?具足菩提心者必具上求一乘佛法之志,必具下化无量寡生之悲,唯有此菩提心可速成无上道业,广度无边有情。故知自信为自觉觉他无上法宝。悲华经云:虽修净土,其心公允犹如虚空。者个公允虚空之心与欣厌之心岂有矛盾?二心同出典范,行者遗公允虚空之心而执欣厌之心可乎?

   要晓得欣厌心是凡情不是圣意,欣厌心是小心不是大心,欣厌心是便利法而非实在法。只要转凡成圣,转小为大,转假为实才愈加契合大道,才气获得更为殊胜的成就。所以净土行者凡力所能及者,皆当具有公允虚空心。欣厌心是欣喜心和厌离心的合称。厌离心是入道之门,没有彻底的厌离心底子不克不及入道,或者入道的过程十分迂曲。成立欣喜心有两层含义:一是先以欲蛊惑,后令入佛智。因为行人入道的人缘多为世间事业上的挫折,而如释迦佛和历代大修行人那样为无上道和一切寡生而不辞辛勤修道者老是很少的。所以关于那些行者而言,若是在生起必然的厌离心后却没有能够拜托的外相,则容易懒惰,甚至丧失仅有的一点道心,于是诸大乘经便指引行者往生诸佛净土,令其生起欣喜心。在第一层含义上,欣喜心并没有摄受公允虚空心,所以是比力浅近的。而第二层含义的欣喜心就摄受了公允虚空心,不只是欣喜于有相的净土,而是关于无上正觉的无相净土的欣喜。因为摄受了公允虚空心,那么欣厌也就不克不及做世俗的理解了。

   公允虚空原来是实相境界。当然不是已经证悟到了那个境界,而是说树立如许的知见,在如许的知见的指点下修净土。那种知见与欣厌心实无矛盾,而是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再进一步说就是色空不贰的境界。欣厌当体便是虚空,所谓欣厌乃欣厌人之欣厌,所谓虚空亦虚空人之虚空,全在吾人一念之觉否。若何方人即说何方语言,当局者必有所迷,傍观者虽清,而一入局,亦不能不迷,为局所限,道不成道之故。故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以公允虚空心修净土者,其行岂可言诠?辞不达意,不堪惶恐之至。

  遗民黄泰 撰于南昌

  岁次丁亥十月廿二日

  西元2007年12月1日

  黄泰佛学博客/

0
回帖

往生净土的欣厌心与虚空心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