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是怎么回事

8小时前 (15:39:47)阅读1回复0
kewenda
kewenda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5062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124
  • 回复0
楼主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同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泰山下,商议封禅的仪式,以表白本身当上皇帝是授命于天的。儒生们的议论各不不异,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本来秦国祭祀雍天主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

  颂辞称,“皇帝临位,做造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全国,罔不宾服。亲巡远方百姓,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来源根基事业,只颂好事。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度”如此,都是称颂本身的好事,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也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

  刻辞为秦朝同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节。根据《史记·封禅书》张守节《 正义 》阐明:“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那种看来简易了然的仪式,何以成为历代帝王神乎其事、无比持重的盛典,此中事实有何奇妙?自《 史记·封禅书 》出,封禅始于秦始皇之说几成定论,南宋马端临更曲斥“七十二家”封禅之说是“俗儒之见”,“诗书所不载,非事实”。而恰好是司马迁在《 封禅书 》开篇就写得明大白白,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成得而记闻云”。

  须知《封禅书》之于司马迁有极特殊的意义:其父司马谈因病未能随汉武帝行封禅,做为太史官的末生遗憾,临末前“执迁手泣”,叹伤,“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 是命也夫! 命边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马迁刻骨铬心,剔抉网罗封禅史料,“煞费苦心靡辞”以赴?况且司马迁以刑余之身,完端赖“重于泰山”的精神力量处置他的“名山事业”,使他不敢对泰山封禅著作有丝毫懒惰。

  因为种种原因,他未能对封禅起源做出明晰描述,但司马父子对一那问题的摸索和必定却大白无误。无视那一事实,该不应算做“俗儒之见”呢?。

0
回帖

泰山封禅是怎么回事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