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是一种祭祀仪式,是中国古代帝王在五岳中的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上举行的祭祀六合神祇的一种宗教式的活动,此中以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的次数最多,影响更大。唐代张守节在给《史记》做的阐明中,给“封禅”一词做了极简要的归纳综合,他说: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 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天也。《白虎通》云:“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承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认为王,使理群生,告承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张守节的阐明,阐了然两个问题:一是封禅的体例,在泰山上祭天和在泰山下小山上祭地;二是封禅的目标是“报天之功” 、“报地之功”。他引用《五经通义》“天命认为王,使理群生,告承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是他的封禅目标论的证据。从社会汗青的角度看问题,强调封禅目标的二重性是合理的。因为历代帝王,出格是有成就的帝王,他们政治目标性是非常强烈的,他们的行为带着明显的政治色彩。所以,张守节和《五经通义》的做者在阐释封禅目标时,既留意了崇敬与迷信的一面,也重视了帝王行为的社会政治功利性的一面。至于《白虎通》所说的“金泥银绳”和“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可能是封禅仪式中一个部分性的仪式,相传秦始皇、汉武帝都搞过 “玉检金泥”之类的祭品。后来,唐高宗、唐玄宗也有玉牒文,可能是将文字刻在玉石片上,拆在石匣中埋在地下。将那类祭祀活动中个别用品称为“封禅”之“封”,大约只能可备一说。因为,那种阐明和“禅” 无法联系关系。就整体而言,张守节的阐明大致契合历代封禅的现实。
以上内容转载自山东旅游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