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
唐朝出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温暖的阳光、愉快的小鸟、随风扭捏的花草使李白感慨不已,“那么好的气候,若是成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舍门口,坐着一个满头鹤发的妻子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妻子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那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妻子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持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那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妻子婆反问李白:“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铁杵为什么不克不及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那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他人深,没有做不到的工作。
妻子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羞愧,于是归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进修也出格用功,毕竟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有恒心,必然会胜利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同窗,若是在学业上能认实、勤奋、有恒心,功效好必然是没有问题的。
2。晏子
讲的是其时晏子使楚的时候,楚王侮辱他个子矮小,问齐国莫非没人吗?晏子答复,齐国不是没有人,齐国的人监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也就是说,齐国的人在街上走路,都脚尖碰着前面人的脚后跟,伸开袖子能够遮住太阳,挥挥汗水就像下雨一样。
3。文同
胸有成竹的来历。
北宋时候,有一个出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其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论是春夏秋冬,也不论是起风下雨,或是晴和天阴,他都终年不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
三伏气候,日头像一团火,烤得空中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灌输地察看竹子的改变。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暴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降临。人们都纷繁往家跑。可就在那时候,坐在家里的文同,急匆忙忙抓过一顶凉帽,往头上一扣,曲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统一心要看风雨傍边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贱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察看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哈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势记在心头。
因为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做了细微的察看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时的外形有什么改变;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差别;差别的竹子,又有哪些差别的样子,他都摸得一览无余。
所以画起竹子来,底子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赞扬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比方人们在办什么工作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