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寂明朗的本相(转载)

16小时前 (21:51:22)阅读1回复0
王富贵
王富贵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5165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331
  • 回复0
楼主

  悟此空性体,明空大觉性。

  过去诸如来,见性而成佛。

  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

  当你悟到空性体时,心里便空空荡荡、明明朗朗。那么,什么是“空性体”?梵语叫“舜若多”,翻译过来就是“空性”,它也是实如、实心的别的一个称呼。所以说,空性体,就是空寂灵知之心。灵知者,心性之心体。“空”,空空荡荡;“寂”,安平静静。空性,是远离我、法两种固执的本相。

  我执,指的是固执于某个固定的“我”,觉得那个“我”是实在存在的,认假为实。其实,我们的身体在一天六合发作改变,我们的设法和习惯也因为履历、常识而不竭发作着改变。我们不是今天的阿谁人,以至不是上一秒钟的阿谁人了,我们或许已经厌倦了去年爱过的工具,以至厌倦了以前爱过的人,厌倦了曾经享受过的某种生活体例。我们的各类概念更像是天上的云朵一样不竭改动着容貌。

  有个学生告诉我,她曾经在感情激动下对分手的男伴侣说本身会等他两年。谁知,一年后那男孩子实的来找她,但她已经丝毫不爱他了。至今,她仍为本身做了那蠢事而惭愧不已,其实她不大白,她的愚笨其实不在于她做过什么事、说过什么话,而在于她不大白世俗的恋爱是一种情感。话语表达的也是一种情感,即使在阿谁时刻她是热诚的,依托于某些外物的情感毕竟会很快消逝。好比,因为美而爱上一小我,当她不再斑斓的时候,那种觉得就会发作改动;因为冲动而爱上一小我,当她对你不再无微不至的时候,那种觉得也会发作改动。再者,无论是什么样的情感,城市很快过去,一旦过去就酿成了回忆,酿成了梦幻般的存在。

  一切固执皆因觉得那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实在的“我”。我能否聪明,我做的工作人家能否满意……我们的脑海中时常有意无意地充满了如许的设法。我们为了得到别人的承认而不竭要求本身做各类未必合适的工作,以至不竭调整着本身,让本身可以适应社会共识与群众原则,制止陷入孤单孤寂和失落之中。但也有人不怕落单,他们有独立思虑的意识和勇气,不外他们也十分容易陷入别的一个误区,那就是傲岸。他们认为独立的本身比盲从的人愈加优良,也是因为他们仍然觉得那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实在的“我”。

  但“我”是什么工具?是意识和肉体的连系,也是多种因素聚合的产品。看似独立的那个“我”,其实跟人缘链上任何一个因素一样,都在不竭改变着:履历多了,设法会改动,个性也会改动;吃多了,身体味发福;多做运动,又会变瘦;耐得住痛的,还可能去美容院整容……那个世界上哪有一个固定稳定的“我”?既然没有恒常的“我”,那么成立在“我”那个假象之上的一切又若何永久?废除对“我”的固执,就是要从了知“我”的无常起头。

  法执,则是远离我执之后需要进一步废除的一种固执,是一种对世界万法的固执。那个“法”字,涵括世上万物万象,当然也包罗对办法和概念的固执。好比某人十分烦躁,他希望通过进修身体瑜伽的呼吸办法,令本身进入一种平和平静、协调的形态,他将规则背得倒背如流,在无数次理论之后,他垂垂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那种安好协调之中,以至可以不断连结着那形态,但是他心里仍然有“瑜伽呼吸法”的概念和规则,而并没有把它酿成一种天然而然的生活体例。那时候,他就需要把“瑜伽呼吸法”那个枷锁也一并废除。正如我常说的,过河之后就要把船抛下,背着船赶路,只能增加你的承担。那也是远离法执的一种。

  我执、法执像是心灵上的污垢,那些污垢就像血管中的垃圾一样,给血液轮回形成障碍,产生各类隐患,苦恼由此而生。肃清血管里的各类垃圾,恢复血液的畅达之后,隐患天然会消弭。同样事理,持续地清扫心灵上的污垢,垂垂远离我、法两种固执,让心灵回复一种本初沉寂的形态,就天然能从各类苦恼之中解脱。我们说,那时的你,便拥有了沉寂心。

  笔者曾写过一首诗,说的就是那种情状:

  不剥鳞甲不受疼,里面污垢无法清。

  剥甲清污离固执,一轮明月到天心。

  有空寂灵知时,阿谁心就叫沉寂心。沉寂的心体,即是本元心。洞见本元心之后,当你认知到它的心体时,就是悟道,被称为“明空大觉性”。

  凡夫与佛菩萨独一的区别,即为能否可以认知并保任那份觉悟,因而凡夫在觉悟当下便与佛菩萨无异。所以,我曾在《大手印实修心髓》中写过门生契入大手印时跟上师无二无别之语,有人曾对此有非议。一位大德则对此非议不认为然,他为我辩白道,为什么说门生契入大手印证得明空之心后,和上师是无二无此外呢?因为上师证得的明空和门生证得的明空是统一种境界,两种明空是一体的,故说“无二无别”。

  当你悟到明空本体的时候,就契入大手印了。那时,你便大白了什么是“明空大觉性”。

  我有位伴侣,他的师父是位禅僧,叫他不断连结觉性。我问他觉性是什么?他说他不晓得。因为他只是晓得“觉性”那个词,但并没有认知到觉性的生命形态。许多时候,理上的大白,其实不能代表事上的证到。

  什么叫事上的证到?就是你不单在事理上大白世界的虚幻,并且不会陷入某种情感傍边不成自拔。好比,有个斑斓的女人爱上了你,而且对你十分细心殷勤,令你拥有了一种令人艳羡的生活,但是有一天她突然不爱你了,对你的立场也发作了天崩地裂翻天覆地的改变。那个时候,你能否还能逍遥快乐?你会不会痛苦和失落?假设你仍然逍遥快乐,那么就代表你在事上也证到了;假设你因而而失去了安好和快乐,沉浸在一种不舍与不甘的痛苦之中,那就代表你的大白仅仅停留在事理和概念之上。那就是为什么一些学者对宗教哲学了若指掌,但却仍然生活得苦闷不胜的原因。

  开悟的人,必需体验并认知到什么是“明空觉性”,那也就是奶格五金法圆满次序递次中提到的“光亮”。证道的“证”是认证的“证”。当你的生命里呈现那种光亮时,你能认证它、能忆持它,能掌握保任它,那才叫实正的开悟。

  所有的寡生,若是见不到“性”,就无法成佛。

  实正的开悟就是见性,是“见到空性”的意思。虽说开悟时见到的空性与佛见到的空性素质没有区别,但是二者大白的水平仍然有所差别,就像你待在屋里遥望外面的阳光,和在室外洗澡于阳光之中仍是不太一样。

  关于见性,《明觉禅师语录》中说:“声闻人见性,如夜见月;菩萨人见性,如昼见日。”声闻人见性,就像夜里看到了月亮,固然见到光亮,目能视物,但是视野仍然非常迷糊有限;佛菩萨的见性则像晴空万里的白天,也像登上顶峰俯瞰世界,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晰楚、明大白白。可见,见性并不是成佛的包管书。

  不外,虽说见性未必成佛,但是成佛则必需见性。见不到实心,见不到本元心,就成不了佛。在从古到今的修行过程中,产生过各类各样的体例,所谓八万四千秘诀,显宗也好,密宗也好,最初的目标,都是为了见到空性。见到空性,才气由此契入而证得佛果。分开空性的任何修行,是不成能事实解脱的。除了那个空性之外,“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

  什么才是事实解脱?把觉悟酿成一种生命本有的形态,酿成一种呼吸般的存在,无论履历什么工作,都能任运自若,快乐无忧,那就是事实解脱,也是我们所说的绝对自在。所谓的佛,其实就是连觉悟都忘记了,但在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之中又能不生迷惘的人,而不是拥有各类神通改变、高屋建瓴的神。当然,修行的过程中呈现神通也是非常一般的工作,可它并不是修行的目标,不克不及本末颠倒。若是把神通做为觉悟的标签,来判断某人能否觉悟,以至因为某位圣者没有示现神通便轻慢他,那更是大错特错了。

  所有的法,包罗显宗、密宗,都是为了认知本元心,都是为了教我们见到空性。

  有些人也许认为修到开悟就差不多了,一旦见性,就立即懒惰、散漫、沾沾自喜。所以,必需强调一点,见性仅仅是开悟,是实正修行的起头,尔后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除了个此外上上根器能顿悟顿证、证得光亮大手印外,寻常行者,并非一悟便休,并非一悟便神通勃发,而是需要悟后起修的。

  虽说即使开悟也不克不及心生傲岸,但是你仍然应该充满自信心。因为自信心是开悟的基石,更是成佛的起点,你不单要对佛法驯良常识有自信心,也必需对本身有自信心。你必需信赖,每小我原来就是佛,只不外幻象过分传神,再加上情况的不竭感染,我们才丢失了本具的沉寂佛性。只要熟习教理、勤修仪轨,并在日常生活中不竭磨练心灵,我们就能一点点去除心灵的污垢,点亮聪慧,进而超凡入圣,得到绝对的快乐与自在,那才是实正的佛果。时刻都要谨记,准确的信念十分重要,若是没有最后的正信,修行之路就会越走越偏,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标的目的有丝毫的误差,我们都不成能实现事实解脱。

  本节讲了“明本元”。让你大白什么叫本元心,什么叫见性。不大白那些,你的所谓修,就可能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是不成能证道的。

  【随注5】《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中对上面我说的神通之说阐明甚详:

  “问:汝言见性,若实见性,便是圣人,应现神通改变,与人有殊。何故今时,修心之辈,无有一人,发现神通改变耶?

  “答:汝不得轻发大言,不分邪正,是为迷倒之人。今时学道之人,口谈实理,心生退屈,返堕无分之失者,皆汝所疑。学道而不知先后,说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见,不名修学。非唯自误,兼亦误他,其可失慎欤!夫入道多门,以要言之,不出顿悟、渐修两门耳。虽曰顿悟渐修,是最上根机得入也。若推过去,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渐熏而来。至于此生,闻即发悟,一时顿毕。以实而论,是亦先悟后修之机也。则知此顿、渐两门,是千圣轨辙也。从上诸圣,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所言神通改变,依悟而修,渐熏所现,非谓悟时,即发现也。如经云: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序递次尽。故圭峰深明先悟后修之义曰:识冰池而全水,借阳气以融消,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熏修。冰消则水流润,方呈溉涤之功。妄尽则心虚通,应现通光之用。是知事上神通改变,非一日之能成,乃渐熏而发现也。况事上神通,于达人分上,尤为魔鬼之事,亦是圣末边事,虽或现之,不成要用。今时迷痴辈,妄谓一念悟时,即随现无量妙用,神通改变,若做是解,所谓不知先后,亦不分本末也。既不知先后本末,欲求佛道,如将方木逗圆孔也,岂非大错。既不知便利,故做悬崖之想,自生退屈,断佛种性者,不为不多矣。既自未明,亦未信他。既有解悟处,见无神通者,乃生轻慢,欺贤诳圣,良可悲哉!”

  又,“明本元”信为第一。《实心曲说》云:“华严云,信为道源好事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唯识云,信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是知万善发作信为前导,故佛经首立如是我闻,生信之所谓也。或曰,祖门之信与教门信有何异耶?曰多种差别。教门令人天信于因果,有爱福乐者,信十善为妙因,人天为乐果;有乐空寂者,信生灭人缘为正因,苦集灭道为圣果;有乐佛果者,信三劫六度为大因,菩提涅槃为正果;祖门正信非同前也,不信一切有为因果,只要信本身原来是佛,无邪自性人人俱足,涅槃妙体个个圆成,不假他求历来自备。三祖云,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志公云,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变幻空身即法身,故知寡生原来是佛。既生正信必要解滋。永明云,信而不解增长无明,解而不信增长邪见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疾。或曰,初发自信心未能入道有利益不?曰起信论云,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懦弱,当知是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寡生令行十善,不若有人于一念顷正思维此法,过前好事不成为喻。又般若经云,甚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是诸寡生得如是无量福德。是知欲行千里初步要正,初步若错千里俱错;入无为国初信要正,初信既失万善俱退。故祖师云,毫厘有差,六合悬隔;是此理也。”

  --------------------转自 雪漠 《光亮大手印:实修顿入》

0
回帖

空寂明朗的本相(转载)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