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义其人及与曹雪芹的关系
五色石余
富察明义,字我斋,乾隆时人,据红学家吴恩裕考证,约生于乾隆五年,身世于满洲贵族家庭。因为在其诗集《绿烟琐窗集》中保留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题红诗,因而备受存眷。我曾写过一篇《对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考释》(),但那篇文章只是从明义诗所咏的内容与《红楼梦》文本的对应关系的角度,切磋了一下明义所见的簿本与今本的异同问题,并没有就明义与曹雪芹的关系尤其是明义能否认识曹雪芹的问题做切磋。然而明义其人及与曹雪芹能否认识的问题关于“《红楼梦》的做者”那个问题来说,长短常重要的,有需要深切切磋。
明义与曹雪芹是一种什么关系?二人能否认识?红学家们对那个问题也有过切磋。吴恩裕认为明义“很可能认识曹雪芹”;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中说:“他(明义)家可能和曹家有些间接或间接的关系”;吴世昌则间接说:“和曹雪芹交往的诗友中,现知除敦敏、敦诚兄弟及张宜泉外,另有明义”(《红楼梦探源》)。总的来说,红学家们倾向于明义与曹雪芹是认识的,然而本文认为富察明义与曹雪芹其实不认识,所有关于二人了解的证据素材都是不成靠的。
明义与曹雪芹其实不认识,关键地证据就是他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诗前小序,兹录于下: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 备记风月富贵之盛, 盖其祖先为江宁织府, 其所谓大不雅园者, 即今随园故址, 惜其书未传, 世鲜知者, 余见其钞本焉。”
那里有一句十分有目共睹的话:“其所谓大不雅园者,即今随园故址。”吴世昌说:“那些话当然都是雪芹本身告诉明义的。(《红楼梦探源》)”但我认为那句话恰好证明明义不成能认识曹雪芹,明义那句话只能是道听途说或出于本身的想象,因为事实上随园底子就不是原曹家的家产!八十多年前顾颉刚就已经将那个问题考证得清清晰楚了,他在与胡适通信议论《红楼梦》时,议论到“大不雅园非随园”的问题,列举了七条疑问和定见,现抄录于下:
“一、随园如曾做过曹家的别业,何以省府县各志上都没有提起?
二、曹寅是很喜欢做诗的人,宾朋食客也良多酬赠唱和之做,为什么在《楝亭集》上及与曹家有关系人的诗文集上从没有见过?
三、《续同人集》上,张坚赠诗序明云,“白门有随园,创自吴氏。”可见所谓“瞬息四十年,园林数主易”者,即由吴而隋,由隋而袁的三家。
四、那一件事,在袁枚集中,只《诗话》卷二一见,其他绝未说及。即是《随园记》六篇,也其实不提起只字。若实是曹家旧业,以袁枚的脾气,必不愿如斯恝置。
五、乾隆十三年的《江宁府志》,是袁枚修的。那虽在做《随园记》的前一年,但志书的修纂必不行一载;况《随园记》是十四年三月做的,在做记之前,已经做了买园、改建、去官、迁居等许多事了,那绝非三个月以内所可办完的事,可见买园必在十四年之前,那恰是修志的时候。如曹家果有此园,记内即不详,亦应载于志上。那一部志书虽尚未看见,但嘉庆十七年姚鼐修的《府志》,是根据他的:姚志没有,可见袁志也未必有。以曹家之有名,袁氏之亲手修志,若竟失记,自令人难信。
六、……
七、……(《胡适红楼梦研究阐述全编》)”
在与俞平伯的通信中也说:
“袁枚生于一七一六,与雪芹生岁不远。他说‘相隔已百余年矣’,可见此老之糊涂!原来我在《江南通志》、《江宁府志》及《上元县志》上查,都没有说小仓山是曹家旧业。曹寅是有名的人,往来的名流甚多,他有了园,必然屡屡见之诗歌,为什么《楝亭诗钞》里只要一个西轩,他人诗词里也不见说起?可见府志书上的不载,正好反证曹家并没有此园了。(十,六,十四)
袁枚所记曹家事,四处错误。大不雅园不在南京,我日来又续得数证:(1)《续同人集》上,张坚赠袁枚一诗的序中原说,‘白门有随园,创自吴氏。’适之先生没有引他的序,而只引他的‘瞬息四十年,园林数主易’一语,认为‘数’即不行隋袁两家。如今既知另有吴氏,则吴隋袁三家亦可称‘数’了。(2)袁枚《随园记》做于乾隆十四年三月,记上说他的颠末次序:(甲)买园,(乙)翻造,(丙)去官,(丁)迁居。那许多工作必不是三个月所能做的,则买园当然在乾隆十四年之前。但十三年恰是他修《江宁府志》的时候,志书局里的采访是很详的,曹家又是有名人家,若是他们有了那园,岂有不入志之理?他那部志我虽尚没有观看,但看他《随园记》的不说,后来续纂府志的不载,即可推知他的志上也是没有的了。他掌了府志还不晓得,他住入了园内还不记上,而曲等看见了《红楼梦》之前方说大不雅园即随园,那其实教人不克不及信赖!明斋仆人《总评》里说:‘袁子才《诗话》谓纪随园事,言难征信 ……不外珍爱备至而硬拉之,弗顾旁人齿冷矣。’恐确是那个样子。(十,六,二十四信。)(《红楼梦辨》)”
从以上顾颉刚的考证能够看出,无论大不雅园的原型能否曹家的旧花园,袁枚的随园必然不是曹家旧家产。
既然随园并非曹家的旧家产,假设明义与曹雪芹认识的话,无论曹雪芹能否《红楼梦》的做者,他都不成能对明义说出“大不雅园就是随园”的话来,由此能够反证明义其实不认识曹雪芹。
明义的序中还有一句话:“余见其钞本焉。”那句话也透漏了明义与曹雪芹二人其实不认识的一些信息,那句话明明是阐明义是辗转借到的一部《红楼梦》钞本,而并非做者的原稿。有的红学家认为明义见到的是原稿,那显然是错误的。
在那里,还必需对红学家们切磋明义和曹雪芹的关系时经常提到的明琳、明仁、墨香、裕瑞等人的相关素材停止一下梳理。
第一、明琳。敦敏的一首诗题记做:“芹圃曹君沾别来已一载馀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欣喜不测!因呼酒话旧事,感生长句。”那里提到明琳,很显然那个明琳是曹雪芹的老友之一。良多红学家认为明琳是明义的从兄弟,理由是明琳的那个名字和明义的堂兄明瑞很接近,所以明琳很可能是明瑞的亲兄弟,而是明义的从兄弟,认为明义很有可能通过明琳认识曹雪芹。但很显然那种揣测很牵强,因为红学家们的揣测全数根据仅仅是明琳和明瑞二人的名字看起来很像兄弟排行,却没有一点其他的证据。相反,我认为明琳不成能是明瑞的亲兄弟。因为我们晓得,明义家族在乾隆朝是个十分煊赫十分有势力的家族,明义本人当然末身担任上驷院侍卫的职务,明义的哥哥明仁曾任过江宁将军;明义的从兄弟辈中,福康安十八岁就任镶蓝旗蒙古副都统,一生出将入相,深受乾隆皇帝宠任;另一个堂兄明瑞则做到了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的职位。若是明琳是明瑞的亲兄弟,其职务、社会地位也肯定不低,处于贫寒境地的曹雪芹若何能与之订交?再者,做为明瑞亲兄弟的明琳,其住所亦必为深宅大院,若何可以“隔院闻高谈声”?所以,既然能隔院墙听到院中人说话,既然来了客人是在院中谈话而不是在客厅、书房,则明琳肯定属于一般清寒小户人家,其所谓“养石轩”只是北京一所通俗的小四合院之类的院子,与曹雪芹其时可谓“门当户对”,而不成能是后来贵为云贵总督的明瑞的亲兄弟。退一步说,即便明琳属于富察家族的人,也只能是明瑞、明义的远房本家兄弟罢了,与明瑞、明义的关系疏远以至其实不认识。总之,认为明义能够通过明琳认识曹雪芹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第二、明仁。明仁字益庵,是明义的亲哥哥。其父傅清曾任驻藏大臣,死于西藏兵变中,明仁袭一等子爵的爵位,后来明仁也死于征金川的战争中。敦诚在《寄大兄》一文中说:“每思及故人,如立翁、复斋、雪芹、寅圃、贻谋、汝猷、益庵、紫树,不数年间,皆荡为寒烟冷雾,曩日欢笑,那可复得!”那里同时提到了曹雪芹和明仁(益庵),有红学家认为那证明曹雪芹和明仁是认识的,从而明义也有可能通过明仁认识曹雪芹。但那也有问题,因为敦诚的话只是表白明仁、雪芹都是他(敦诚)的伴侣,而其实不表白二人了解,“伴侣的伴侣也是伴侣”那个判断在逻辑上是讲欠亨的。红学家们揣测明仁与曹雪芹了解本就是假设,又从那个假设动身揣测明义亦与曹雪芹了解,那个成立在假设根底上的假设,其可靠性可想而知。所以,明义通过明仁和曹雪芹了解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第三、裕瑞和墨香。裕瑞在其《枣窗闲笔》中提到曹雪芹时有如许一句话:“闻前辈姻戚有与之(曹雪芹)交好者。”裕瑞的晚辈“姻戚”中有人和曹雪芹交好,而明义是裕瑞的舅舅,正属于所谓的姻戚。那么说,裕瑞的那句话似乎确指明义了?然而认真体味那句话,却仍有问题。一般来说母舅是很亲近的亲属,而裕瑞那句话从语气上来看,应该是指一种比力疏远的亲戚,不然他只须曲书母舅则可,何必用什么“前辈姻戚”如许的含混语言?
那么,在与曹雪芹交往的人傍边,有没有如许一个与裕瑞关系较远的“前辈姻戚”呢?如今我们晓得有如许一小我,那就是墨香,他是明义的堂姐丈,是裕瑞的父亲的连襟。对裕瑞来说,如许的辗转亲戚关系,在条记闲话中以“前辈姻戚”来称号,能够说长短常安妥的。所以,裕瑞所说的那位与曹雪芹较好的“前辈姻戚”,只能是墨香,当然也可能是其他什么人,而决不会是明义。
墨香是敦诚敦敏的叔叔,但年龄却比二敦小良多,生于乾隆八年,曹雪芹逝世的时候,他才二十岁。所以从那一点来判断,墨香成为明义的姐丈并起头与之交往应该是很晚的工作,我认为很有可能是曹雪芹逝世以后的工作。别的,墨香比明义小三岁(吴恩裕揣测明义生于乾隆五年),却是明义的堂姐丈,那里我总觉得有些奇异。假设明义的堂姐比明义大一两岁吧,虽说古今婚配都有女大男小的情状,但墨香娶一个比本身大四五岁的女子,我总觉得不太可能。所以我认为吴恩裕对明义的年龄的揣测可能有误,明义的年龄可能比吴恩裕揣测的要小一些,以至比墨香的年龄还要小,曹雪芹逝世时,他也只要二十岁或者还要小。如许看来,明义读到《红楼梦》手本并写下《题红楼梦》组诗的时间,很有可能在曹雪芹逝世以后,则明义就更不成能与曹雪芹认识了。
最初再总结一下:从明义的《题红楼梦》组诗的诗前小序中“大不雅园即随园”的话,可知明义其实不认识曹雪芹,因为随园底子不是曹家的旧家产,更不是大不雅园的创做原型;所有在红学家们看来表白明义与曹雪芹了解的素材都是不成靠的;明义的年龄可能比本来揣测的小三四岁,可能曹雪芹逝世以后,明义才读到《红楼梦》手本并写下了《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
2005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