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秘解.外篇第九》善性篇第二段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

2天前 (11-29 17:03)阅读1回复0
路人甲
路人甲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5560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120
  • 回复0
楼主

  《庄子秘解.外篇第九》善性篇第二段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

  【原文】2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天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全国,是故顺而纷歧。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全国,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全国,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敷以定全国,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量,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脾气而复其初。

  由是不雅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

  【正文】

  古之人:此为庄氏的特殊用词,指人的原始形态,即胎儿之时。

  燧人氏、伏羲氏:传说为远古原始部落领袖,人之初,比方刚出生为人。

  浇(jiāo浇)淳:与“散朴”同义。浇,浇薄。浇淳,将淳实淡化之;散朴,将素朴离散之。二词均为毁坏先天义,淳、朴皆指先天本实之道。

  【译文】2

  古之人,生活在混蒙憨厚的情况中,跟整个外部世界混为一体恬淡无为而处。那时,阴与阳和谐安好,鬼神不来骚乱,万物不来损害,各类生命物体不会夭亡,人故意智,没处可用,那叫做浑一至极形态。那个时候,什么都不需意图做,只是连结一切天然罢了。

  比及后来道德衰退,到了燧人氏、伏羲氏起头统治全国,万事随顺却已不克不及浑然为一了。道德再度衰退,到了神农氏和黄帝起头统治全国,世道不变却已不克不及万事随顺了。道德再度衰退,到了唐尧、虞舜起头统治全国,开了治理和教化之先风,憨厚之风遭到毁坏,背离大道而为善恶所代,沿着德的边沿而行,然后舍弃天性而驯服于各无私心。相互都彼此晓得各自的私心,那就不敷以使全国不变了,然后又用浮华的粉饰掩藏起来,再添加上许多俗学说教。浮华的外表毁坏了朴实素质,俗学说教掩没了纯实心灵,然后公众惑乱苍茫,不知何去何从,没有办法再返归本实而回复原始形态。

  由此不雅之,世间丧失了天然大道,天然大道也便丧失了人世,世间和大道交相丧失,大道之于人从何处能谈得上昌隆于世间?世间又从何处能谈得上昌隆于大道呢?大道没有办法昌隆于世,世也没有办法昌隆大道,即便圣人不生活在少有人烟的山林之中,他的德性也势必隐没而不为人知。

  【要义秘解】(外9-2)

  此将前人身道物运化法例,再详细以人身生长过程予以阐明。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指在胞之际,先天一气,为太极之时,太极为一故谓“至一”;

  “及燧人、伏羲始为全国”,指出生后,离开母体自成六合乾坤,太极自一生二,为两仪之时,两仪非一故谓“顺而非一”。一化二之阴阳故非一,其运化一二三故谓顺;

  及神农、黄帝始为全国,指一二岁至七八岁摆布,童幼期间,二化三末至万物生之始,易曰八卦与六十四卦初。“安而不顺”者,因二化三又有三化万物,后天万物才出,不过耗故安;因化万物为化末,故起头逆化呈现,逆化即万物后天返化为三八卦,故谓逆,逆即不顺。道化至此,离本根已远,所以“德又下衰”。

  及唐、虞始为全国,约指八九至二十岁摆布,二化三接近称心,即青春期,此时“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治化指教孩童经书礼节人世行为道德之类,因而时闻见言动大行,故原始憨厚散失。憨厚失便是道失、离道。以善即指对善恶、仁义、美丑等的识见,并对行为具有指点意义,此为意识范围招致的天性丧失;险德即危害德,行指社会种种标准性行为,而非天然本能的自觉行为,此为行为范围招致的天性丧失。由是离本根纯素越远,尔后思虑行为皆不再从其先天憨厚,而是从其后天识神那个心了。后天识神精明计较、事事亲为,所以耗失不行,故曰“心与心识知,而不敷以定全国,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量,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脾气而复其初”。民比人身道物,惑乱指其道失去法例性,丢失往来来往之路,紊乱不胜,因而不克不及一般运化,从后天再返回先天。返回先天为复其初不耗损,不复其初则耗损。

  尔后道物日日外耗,天天道物削减,也便天天身心下降,故下曰“世丧道、道丧世”。

  世丧道矣,世比人身及其活动形态,人身及其活动改变均离不了道,而活动越多道物失去也就越多,谓此为世丧道,因为人身需求而招致道物的丧失。

  道丧世矣,因为道物的丧失,而招致人身活动与生命量量的下降(丧失),谓道丧世。

  道之人何由兴乎世,道之于人还有什么理由从人身那里获得昌隆?

  世亦何由兴乎道哉,人身还有什么理由从道那里获得昌隆?所以说:“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在山林指在幽静虚无的先天情况,在此情况下德必隐。而今却不在阿谁情况下,但是仍然隐而不出了,因为其德与道已经丧失殆尽故。

  所以,青春期末是一严重转折点,其前为上升,道物不耗;其后为下降,道物外耗。

  (此燧人氏以下时间段的划分与前天运篇有所不同,对此不宜过分介意,重要的是都在阐明一个事实,即人身道物的存在情况是跟着年龄的改变而改变的,明乎此即足。)

0
回帖

《庄子秘解.外篇第九》善性篇第二段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