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典故出自哪里?

2个月前 (10-03 22:35)阅读2回复0
花花
花花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6427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2855
  • 回复0
楼主

  古人说得好,“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就是中国 古代朴素的知行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说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如何看待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反映了不同的哲学思想。 “纸上谈兵”就是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做法。

   《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是这样讲的: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有个儿 子,叫赵括,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真可谓 熟读兵法。其实,他的父亲早已看穿了他,认为赵括只是死啃书本教条,如果真叫他带兵,“破赵军者必括也。”相如也看出了这一点,说 赵括只是徒然能背他父亲的兵书,并不知结合实际运用。

  可惜赵王不听 劝说,还是以赵括为将,抵抗秦军。果然,因赵括死搬教条指挥作战, 使40万大军全部覆没,赵括也死于乱箭之中。这一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危害性。知道或懂得理论是 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只是知,而不知怎样行,则会贻害无穷。有的人只 会靠嘴巴卖弄自己的学识,一碰到具体问题就束手无策,于事无补。

  在 范缜的《东斋记事》中就有一个“费铁嘴”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 一点。一天,蜀国国王闻知宋朝天兵要进攻蜀国,非常恐惧。朝中的大 臣们都在物色能去抵抗天兵的人。此时有一个外号叫“费铁嘴”的人, 走到国王面前答话。大家都以为他不光有“识”,而且还有胆量。

  仔细 听着,他却说:“这个事儿,我可绝不敢干。”于是,大家都笑着退朝 了。“费铁嘴”只能说不能干,有什么用呢?所以大家讥笑他。

0
回帖

“纸上谈兵”的典故出自哪里?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