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七宗功”——徭役之功(中)--- 资治别译 当今通鉴
资治别译 当今通鉴
---对《资治通鉴》的别样解读
李世民的“七宗功”——徭役之功(中)
贞不雅初年的李世民,面对的是如何的一个场面呢:先是隋末战争招致的“苍生凋残、疲于兵革”,“田亩荒废、饥谨荐臻”(马周语)。那种因为战争所形成的恶虐社会前提还没有来得及有所改进,贞不雅元年(公元627年),山东大旱。贞不雅二年(公元628年),关内地域又大旱并呈现蝗灾,使得民间“饿殍相籍”,整个社会形势竟然连隋朝末年都比不上了。内忧如斯,外患也很多,唐朝塞外北部各州各郡,比年遭受东突厥的侵扰。如斯的政局,其实是应该让李世民好好的为苍生谋划生息,为国度平定战火。
李世民在他的统治期间,面临如斯凋敝的民生,勤奋运营,维持着政局的不变,已经实属不容易。所以说,汗青上的李世民是一个“守成之君”。李世民苦心运营那破败的河山,曲至贞不雅十一年(公元637年),全国的户口人数还不及隋朝期间的非常之一(马周语)。底子没有到达史家所评论的“贞不雅之治”的程度。然而此时的李世民奢靡的习气已经显露无遗了。
贞不雅四年(公元630年),就在国内比年大旱刚刚过去,苍生的民生还没有缓息的时候,李世民就想要从头修建洛阳宫。那座洛阳宫是隋炀帝期间建造,极尽豪华之能事:仅宫殿中的一根殿柱就需要两千多人拉运,十天只能够走二、三十里旅程。象如许运输一根柱子总共就需要破费几十万人的劳力。由此能够想见:其时的工程之浩荡;建造之宏伟华贵;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庞大。所以,有人将建造洛阳宫视为隋朝消亡的原因之一。
正因为如斯,当李世民在起兵平定洛阳之后,亲身命令将洛阳宫殿内所有的华贵粉饰一律毁弃,以示对那种消耗民脂民膏、只会令人玩乐误国的工具的厌恶。然而,具有挖苦意味的是,比及了李世民本身当了皇帝,却也效仿起隋炀帝,掉臂民间疾苦,迫不及待地从头兴建起洛阳宫来。而此时唐朝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已经衰败得连隋朝末年都不如了。见此情景,给事中张玄素匆忙上疏进谏,力劝李世民暂缓修建洛阳宫一事。不然,就有可能重蹈隋炀帝的覆辙。
李世民面临张玄素的进谏,赐给他彩绸二百匹。若是你认为李世民因而就停行对洛阳宫殿的修建,那你就太幼稚了。在前面的阐述中,已经不行一次的表白李世民最为擅长的就是演出了吗!他在人前表示本身是圣君的摸样,那可其实不表白他就是圣君。同样的,面临谏言,他赐给张玄素二百匹彩绸,其实不表白他就承受了张玄素的进谏------洛阳宫照旧修建如常。而且工程浩荡,时间恒长。
(乙卯,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认为:“洛阳未有巡幸之期而预修宫室,非今日之急务。昔汉高祖纳娄敬之说,自洛阳迁长安,岂非洛阳之地不及关中之形胜邪!景帝用晁错之言而七国构祸,陛下今处突厥于中国,突厥之亲,何如七国;岂得不先为忧,而宫室可遽兴,乘舆可轻动哉!臣见隋氏初营宫室,近山无大木,皆致之远方,二千人曳一柱,以木为轮,则戛摩火出,乃铸铁为毂,行一二里,铁彀辄破,别使数百人赍铁彀随而易之,尽日不外行二三十里,计一柱之费,已用数十万功,则其馀可知矣。陛下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曾未十年,复加营缮,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也!且以今日财力,何如隋世!陛下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甚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朕以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意欲便民,故使营之。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仍赐玄素彩二百匹。------《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三卷)
两年后,贞不雅六年(公元632年),魏征见修建的宫殿有增无减,就提醒李世民:“近来营建补葺的工作垂垂多起来了。”李世民听到那番话,所表示的则是哈哈大笑,满不在乎的回道:“确有此事!”然后呢?照旧是我行我素,没有半点收敛,持续对洛阳宫的修建,更不见一丝一毫的惭愧悔改之意。
那时仍是李世民执政早期,仍是汗青学家竭力赞颂的“贞不雅”盛世。可是,认真的旁观汗青,却见另一个愈加实在的李世民站在我们面前:他玩弄心眼,拒不纳谏;他骄奢淫逸、挥霍无度。阿谁被汗青学家盛赞的谦虚、纳谏的圣君形象只是一个水中月、镜中花的虚假形象罢了。
洛阳宫的修建实是漫长,到了贞不雅八年(公元634年),还在兴建之中。那关于经济懦弱、一切还在恢复之中的唐王朝来说,其实是一个庞大的承担。如斯的消耗时间,就能够揣度:那座宫殿的豪侈与靡华一点也不逊于隋炀帝期间。同样是皇帝,同样是修建统一座豪华宫殿,却得到汗青学家截然相反的两种评论。若是说隋炀帝是暴君,那么就此事而言,李世民也不远矣。
“成者为王败者寇”,如斯的双重原则,其实有失史学家所应有的最为根本的公允之心。面临史学家如许的评论史实,又怎么能够指望他们可以教诲出公允诚信的芸芸寡生呢?若是我们后世的人承受如许不实在的史实,不单单是被棍骗,更会学而效之,窜改今日的史实,去棍骗后世的人们。所以,我们要勤奋的看清晰事实的本相,还汗青原来面目,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事,每一小我。并以此心看待别人,看待本身。若是读史能够有此一点的融会,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