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之心得
电脑开着,正在播放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手上拿着一本同样内容的书。一边跟着播放的节拍翻看着,一边用笔在认为漂亮的处所勾画着。间或就涌出一些联想和感悟,随即在书边上渐渐写上几笔。也可谓“心得”之心得吧。
易中天为于丹的书写了序,标题问题叫《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那个标题问题,其实就是领略“心得”的一把钥匙。
“灰色的孔子”,给人们以宽广的想象空间。也一会儿把古代孔子与现代我们,拉近了许多。孔子本来就是常人。即便他后来被推崇为圣人,究竟结果仍是六合中人。我们仍是把他当成常人的好,因为我们能见到的都是常人。那些被尊为圣人的人,德高望重,勤学善思,察看能高瞻远瞩,思惟会穿越时空。他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产,其实也是整小我类的聪慧结晶。但却有很多所谓的圣人,并没有勤奋理论本身所立的圣言。他们只是为了教化世人,本身并没有去身体力行。也有的地道是在兜销“精神鸦片”,目标是蒙蔽、棍骗、麻醒和捉弄人民。圣言之所以常常被打折扣,显得不那么神圣,原因就在于冒充伪劣的货色太多。人们经常受骗被骗,其实是不敢随便信赖那些圣言了。
“多彩的世界”,听起来很浪漫。其实隐藏着诸多酸甜苦辣。它既承平不变又合作强烈、既富贵昌盛又败北丛生、既跃跃欲试又急躁徘徊。那位灰色的孔子,色彩感不强,容易被差别颜色所承受。有那灰色的掺和,或许社会能协调,世界会美妙。因而有需要大布其道。不外,也不克不及把孔子视为救世主。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以半部《论语》就能治全国。我想他只是吹吹法螺皮罢了。说过甚的话,其实就有悖于《论语》的精神。
于丹的“心得”,本色就是在“传教”。六合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抱负之道、人生之道。她用“心得”二字表述,很是巧妙。区别于一般的讲解诠释和照本宣科,能否也暗含着不全数的赞成和承认呢?不得而知。
听罢于丹的舌粲莲花,我倒觉得《论语》的本色和核心,就是心灵之道。用心灵之道能够归纳综合通篇《论语》。所谓心灵之道,就是人的心里世界若何面临客不雅的外部世界。孔子的概念,是用安然平静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缺欠和遗憾。缺憾、不如意的工作,人人都有。起首要学会认可和面临,然后再通过勤奋去填补。自信无疑是最最关键之所在。没有自信,心灵最容易受创伤。自信源于淡定和安然。可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心灵的境界是分条理的,力量也是无限尽的。《论语》中说“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坦荡荡”。苏轼也说“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们通俗也说气度开阔、与报酬善、天真烂漫、沉着笃定、不骄不躁等等。无论在物量匮乏时,仍是温饱无忧后,心灵的感化,都是第一位的。尤其是面临物欲横流之时,心灵上的弊端,常常能置人于死地。连结心灵的纯真与安康,任何时候都是头等大事。
人是社会中人,人生就是在不竭的处世中走过。心灵必需掌握益处世的原则与分寸。孔子倡议“以曲埋怨,以德报德”。孔子的概念,实有点出其不料。可细细品尝,方悟此中真理。通俗所讲的“以德埋怨”,其实才是虚假陈腐,经不起琢磨的。处世是心灵对客不雅世界的认知,成于掌握法例,天真烂漫。贵在公平耿曲、光亮磊落。东郭先生是千万做不得的。更没有需要去浪费本身有限的生命。那既是原则,又是分寸。我们应尽量好生地去掌握。原则之下,分寸的掌握尤显重要。过犹不及,拔苗助长。须知人要有独立的人格,决不克不及随意就丧失了自我。再密切的人,都要连结恰到好处的间隔。如许才有等待、神驰和逃求,永久处于“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更佳境界。人生在世,道义为上,诸事当有方圆;位置关键,不成越俎代办;谨言慎行,方能少忧无悔;修身养性,才会心想事成。早一天大白那些事理,就会早一天起头快乐人生。
修身养性,就是要把本身涵养成为君子。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一词竟呈现了一百屡次。孔子除了把仁、知、勇,做为对君子的根本要求外,还描述了君子的详细原则,即仁慈的人、崇高的人、很好相处的人、重行轻言的人、有高尚抱负的人。孔子自谦,他本人达不到那些要乞降原则。圣人况且如斯,可见世上实正能称为君子的人,其实是百里挑一。世上绝大大都人,其实不非此即彼,而是介于君子与小人之间的通俗人。很多被标榜为君子的人,其实只是伪君子罢了。与小人难打交道,却容易识别。伪君子披着庄严的外套,不苟言笑,棍骗性极强,更难以对于。
我们要向君子的要乞降原则靠近,关键是要培育提拔本身的恒心和定力。没有恒心,就会见难即退,功败垂成;就会三心二意,朝三暮四;就会常立新志,期待明日。他从不诡计从今日起头,永久都在原地踏步。没有定力,其实就是根底不牢。稍有风吹草动,他就摆布扭捏。随之就对心中那一点点准确的主意,产生思疑。面临各类诱惑,很容易改动初志,误入歧途,一失足成千古恨。看来只是那么一念之差,带有明显的偶尔性。实则是根底不牢,贫乏定力,走上歧途只是迟早的事。
孔子教诲本身的学生要交好的伴侣,不要交欠好的伴侣,就是希望他们学好,以后能成为君子。他提出“益、损三友”的原则。耿直、诚笃、广见广博的伴侣为益者,谄媚拍马、两面派、夸夸其谈的伴侣为损者。孔夫子的良苦用心,当然应该承情,却大可没必要过于拘泥。人类的种族区别,社会的条理不同,行业的范畴朋分,岗位的分门别类,早已把人们划分到无以数计的差别的圈子中。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那是天然法例。在人生的圈子里,谁都不成能只与好人来往,而要学会与各类人共事打交道。若是太清高介意,势必就成了孤苦伶仃。况且现现在伴侣的概念,早已变异,越来越俗气,越来越没有含金量。谁碰头不是以伴侣相等,可实正负责的伴侣其实不多。“没有永久的伴侣,也没有永久的仇敌,只要永久的利益。”那是一句名言,也很有几分事理。关键仍是要本身去掌握,对伴侣不要祈求过多过高。不然你必定会绝望的。
我倒觉得孔子对抱负的观点,十分的明智。他欠好高务远,不强其所难。而是非常重视实现抱负的起点。那个起点是以本身人格的完美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抱负,足够表现了心灵的呼声。看似胸无大志,其实十分清明。凡是是个一般的人,谁不想有所做为呢?可明智之人,从欠好高务远,也不崭露头角,更不怨天尤人。而是兢兢业业,先把当前的工作做好。他无论在哪个行业和条理工做,心灵都是愉快充分的。同时也决不像个定型的容器一样,就此结束一生。而是随时遵从时运的召唤,为社会去做新的担任。他的心灵永久是年轻自信、充满活力和有所筹办的。
心灵是人生的航标和灯塔。孔子把人生分为三个大阶段:少年、丁壮和老年,又详细归纳综合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所说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过程,其实讲的就是差别阶段的心灵形态。他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心里,越到后来越沉着和缓。而在那沉着之前,是要履历千锤百炼的。人生有限,天然永久。几千年过去,今人已非前人。况且人各有志,哪能一概而论。人有心理年龄、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有的二、三十岁时,可以提早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有的到死也是懵懵懂懂,糊涂一生。
学而不思,等于没学,哪会有什么出息提拔。懂而不精,什么实本事也没有,如许的人又有何用?“而立”的内涵,便是成立心灵的自信。心灵的指向决定行为的标的目的。心灵应该是清明内省、沉着不迫和坚决不移。“不惑”需要大聪慧。要起头学着用减法生活。物量的工具越多,人就越容易犯糊涂。学会舍弃是做到不惑的关键。“知天命”,关键是阿谁“知”字。孔子讲,知命、知礼、知言。其实就是晓得法例。心灵中有了必然之规,还有什么难题应对不了,还有什么苦恼困扰本身!晓得了天命,就会抵达“耳顺”的境界。悲天悯人,宽大宽厚,理解万岁!“耳顺”之后的“从心所欲”,是人生的更高境界。心灵颠末了千锤百炼,披沙拣金,已经炉火纯青,由一定王国升华到了自在王国。实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世界有定律,人生皆天然。那时候的心底是恬澹后的清明,安然中的笃定。对外面世界的一切,都能沉着面临,宽厚一笑!再也没有过不去的坎、想欠亨的事。那才是实君子之所想所为也。从心所欲的境界,纷歧定非得比及七十岁才气到达。只要重视修身养性,就会早一天实现从心所欲。
我想,那才是实正意义上的积极人生。
(2007年1月20日于永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