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

2个月前 (10-04 02:45)阅读3回复0
丸子
丸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9
  • 经验值6533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3066
  • 回复0
楼主

  我认为是D。

先了解一下每个成语的意思:

目不识丁: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目不见睫: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目不窥园:汉朝的董仲舒专心读书,"三年目不窥园"。

  后用此词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目无全牛:出自庖丁解牛典故。《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牛的外形。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纯熟高超的地步。

感性认识是人脑对事物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对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思维获得的对于事物的本质或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庖丁起初宰牛时,看到的是牛的外部特征,是牛的整体,也就是说“目中有全牛”。

  而经过了长期的实践与反复练习,已经可以知道牛的皮骨间隙在哪里,就是说他对“牛”这个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已经可以准确无误地进行分解。此时已“目无全牛”。也就是说,他对牛的认识已经由简单的看到外形发展到了熟知解剖学知识。因此我认为选D。

附:庖丁解牛典故:战国时,有个善于宰牛的厨于,名叫庖丁,(厨房)。有一次,文惠君(魏国国君梁惠王)叫他宰牛。只见他执着刀,轻快地宰割,他的手脚、肩膀、膝头,每一动作,都有节奏地好象舞蹈一般。

  文惠君十分赞赏,叹道:“真是熟练极了!你的技术怎么能达到如此精湛的程度?”

  庖丁答道:“因我不断地努力钻研,我的技术目前已经超过一般水平了。

  回想我初学宰牛的那时候,我眼睛所见的,无非是一头牛而已;三年以后,我就不见整牛了,所见的不过是一块块肌肉和筋骨的组合,是一个个可以解剖分析的许多部件。只要顺着肌肉筋骨的空隙之处下刀,就很方便地一件件分开了。高明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普通的厨子,一月换一把刀;我的这把刀,用过十九年了,宰过几千头牛,而刀刃还是非常锋利,如同新磨过的一样。

  不过,每次割筋骨交错比较复杂的地方,我总是特别小心,集中精神,对准关键,仔细地下刀,等到轻轻一割开,牛肉土崩瓦解撒下,这时,心情轻松极了,立起身来,踌躇满志,擦一擦刀,愉快地结束我的工作。”

  文惠君听了这番话,高兴地说:“你的话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这个故事叫做“庖丁解牛”,原文载《庄子·养生主》。

  形容技巧高明,干起来非常熟练,后来就称为“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也是一句成语,形容内心得意和满足。

0
回帖

哲学问题~~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