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和张中行先生的存亡缘份(转载)

5小时前 (19:53:39)阅读1回复0
花花
花花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5493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986
  • 回复0
楼主

负荆岂尽愧疚意,却留存亡一笑缘。

  因日前本报(《新闻晨报》)在一篇吊唁一位文化名人的报导中,误刊国粹巨匠南怀瑾先生的照片,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携本报总编纂毛用雄一行于2月 27日晚赴南先生的临时寓所,登门致歉。耄耋之年的南先生,身穿中式长袍,目光清澈,神气如青春顽童。对那一常人难以释怀的工作,南先生却洒然一笑,奥秘地掏出一张纸片,本来那是一幅自挽的对联:不免难免无缘意气却从死后见,不胜玩弄死生反被小儿嘲。南先生诙谐地为后代们阐明此联,见误刊其照片的年轻编纂在一旁惭愧难当,战战兢兢,就慈祥地号召她过来,朗声笑曰:合照纪念。

  南怀瑾先生资禀超脱,无论在抗战年代,倥偬兵马;或是云在彼苍水在瓶的岁月,参禅修道;仍是研习经史子集的日日夜夜,著书立说……南先生都不为物羁,虚心地笑称本身是“一无所成、一无是处”的凡夫。他贯穿工具文化,学识渊博,著做等身,但看到爱崇他的门生听他讲学释道所做的条记,却说 “言亡虑绝,事过无痕”,才是好玩。

  南先生初向本报一行笑谈存亡,记者做为后代不由心头一紧,其后,懂得了南先生流水行云永不拘的人生境界,才豁然。他早年弃文就武,踏上抗日征程,早把存亡置之度外。谈及此,南先生仍是意气风发,一腔豪情,找出他为一部抗日笔录片亲身撰改的主题歌,他的门生马先生当寡大方展喉:

  拾掇起大地山河一担拆,去前方,历尽了渺渺路程、漠漠平林……似那般寒云惨雾和愁苦,诉不尽国破家亡带怨长……谁识我一瓢一笠走异乡。

  南先生意犹未尽,又说出一段存亡趣事。前不久,他传闻峨眉山报国寺的通永老法师为他在山上择地,预先筑藏骨之所。现年96岁的通永老法师,是南先生在峨眉山闭关3年通读《大藏经》时的至交。南先生不知那动静是实是假,遂于本年元宵去函挽劝。南先生在信中写道:“万一我随时随地死去,更好有人将此残留污染之身,碎为微尘,洒下虚空大地,供养一切寡生”,“哪里还有为存亡事所困,更不要说还留情在身后的一堆朽骨了”。

  由存亡谈及人生,南先生引经据典,拈提古今,诙谐深邃。他说,他也做过报人,记者有孔的处所要钻,无孔之处也要钻,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南先生可谓一笑存亡,念兹人生。据在座的人民日报前副总编纂周瑞金先生、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先生介绍,南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为包罗复旦大学在内的全国三十几所大学倡议设立光华教诲基金,默默关心贫寒学子;后又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捐款170多万元,撑持新闻教学。他撑持希望工程、继往工程、南水北调研究等等诸多公益事业,所在多有,却常以不克不及有求必应而感遗憾。他还撑持自愿治沙者到内蒙古腾格里戈壁,治理沙尘暴泉源,搀扶帮助本地牧民,建立生态家园。

  南先生的寓所家具俭朴,粉饰清雅,墙上挂着他喜欢的元四家之一王蒙山川的复成品,苍莽浑厚,显露出深深的汗青感。正因为他念兹人生,他的客厅又是生动的,三四个客厅有差别的话题在尽兴交换,他们中有文化人,有科技专家。德高望重的南先生恰是如斯文化科技交换中的鞭策者。他气呼呼地看着门生播放戈壁中长出树林的DVD碟片,那些似乎在他客厅里培育出的绿树,使他快乐。他像个生趣盎然的大孩子,白日歇息,晚上长谈或通宵读书。

  南先生是心爱而天然的。正如他在讲学中所说:一切做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为,做应当做的事。做过了,如雁过漫空,风来竹面,不着丝毫踪迹,不留纤芥在胸中。

  ——2006年3月3日礼拜五《新闻晨报》B3版“文化新闻”

0
回帖

南怀瑾先生和张中行先生的存亡缘份(转载)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