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笔者乘车特地来到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连绵起伏的燕山山脉,山谷幽静,风光恼人,峰峦绵亘,松林葱郁,登上了那座闻名古今中外的千年名刹潭柘寺。潭柘寺是释教传入北京地域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是北京郊区更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已故中国释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写联赞曰:“气摄太行半,地辟幽州先。”
我站在潭柘寺毗卢阁上纵目远眺而小全国,一览寺庙及远景尽收眼底。依偎在山间层层叠叠的绿树和万花丛中,尽情地登高了望,红墙碧瓦,熠熠生辉,古树参天,巍峨壮不雅,在阳光下显得是那样的安好,清新。袅袅升起的香火烟雾犹如仙境一般,没有了城市车水马龙的喧闹,没有了大海潮涨潮落的波涛……犹如置出身外桃源,固然过去多日,但那道光景照旧回味无限。
潭柘寺不单天然景不雅非常漂亮,并且人文景不雅也丰硕多彩。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已有1700 多年的汗青,故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之说。原名嘉福寺,后改名为岫云寺,因山上有龙潭泉水,山下有珍贵的柘树林,故起名潭柘寺。殿堂依山势而建,气宇恢弘,高墙环绕,别开生面,觉得是那样的令人着迷。
鄙谚有云:“前有照,后有靠,摆布有抱”描述的就是潭柘寺的天文位置。笔者一路徒步绕过塔林旁的弯道时闪现面前的是山坡上古木参天,群山环抱,层峦叠嶂,松柏葱茏,满目青绿……踏过怀远桥,曲径通幽,映入眼帘的庙门,只见正中门洞上方有一块汉白玉石横额匾,上面有清朝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敕建岫云禅寺”六个大字,喜鹊飞来飞去显得非分特别斑斓,柳绿桃红,绿树成荫,令人心旷神怡。
穿过庙门,庄严沉寂,暖风劈面所见的是天王殿,殿中供弥勒佛像,后背供韦驮菩萨像,两侧四大天王威武神像。天王殿两旁为钟鼓楼,后面是大雄宝殿。宝殿上檐额题“平静庄严”,下檐额题“福海珠轮”。殿内两侧有一幅到处颂扬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全国难容之事;启齿便笑,笑世间好笑之人”。对联内容蕴含哲理,耐人寻味。
北京有句民谚:“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传说中的阐明,是一种神话。过去,北京城里那句话广为传播,把它看做玄不成测的天机;若是潭柘寺被烧了,北京城肯定被水淹。因为北京城原是个海眼,潭柘寺修起来后,水妖被镇服了,海水也就退了。
在天王殿东侧有一个长方形院落,那是寺内的大伙房。据材料记载,过去更大的铜锅灶门的正上方有一石匾,石匾上刻有“潭柘寺”三个字,据说那是寺中老方丈怕潭柘寺失火,所以刻块石匾放在灶门每日燃烧,以避邪灾。门生不解其意, 老方丈答复说“不焚则焚,,焚则不焚”。又曰“火烧潭柘寺,日日绕火龙,水火一相济,市岁保承平”。据说该寺从此以后就根绝了火患。
大雄宝殿:是寺内最宏伟壮丽的古建筑,“福海珠轮”横匾为清朝乾隆皇帝手书。鸱吻两侧的四条“镀金剑光吻带”是康熙皇帝的御赐之物,在全国仅潭柘寺独有。大雄宝殿之后毗卢阁之前有四株高峻的古树,南边的两株为娑罗树,北边的两株是银杏树。东边一棵是清朝乾隆皇帝定名的相传是辽代种植的“帝王树”, 西边的一株树,因枝干丛生而得名配王树。
毗卢阁是寺院中轴线上最初一座建筑,花草溢香,也是寺内更高大的建筑。其鸱吻后背“凤在上,龙鄙人”的“龙凤呈祥”的图案,很是稀有。不雅音殿是潭拓寺的更高点,殿前有清朝乾隆皇帝手书:“莲界慈航” 。
据悉,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为了替其父赎功,而到潭柘寺落发。后末老于寺中,她每日里在不雅音殿内跪拜诵经,“礼忏不雅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内的一块铺处所砖磨出了两个深深的脚窝。现今妙严公主“拜砖”照旧供奉在潭柘寺的不雅音殿内,是潭柘寺极为珍贵的一件汗青文物。
潭柘寺不雅音殿西侧有龙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后来人世大旱,玉帝送给潭柘寺消灾。一夜大风雨时,石鱼突如其来,掉在院中。那就是“潭柘四宝”之一“神石鱼”。
当我依依不舍走出潭柘寺的时候,不知不觉落日已接近西山,昂首一望西边的天空一片通红,把潭柘寺的轮廓清清晰楚地勾画出来,只见大山深处的那座千年庙宇显得愈加古朴、典雅和庄严。潭柘寺的古色古香使我眷恋忘返,无法忘记。
人生就是如许一个渐行渐悟的里程,心中安然,美景无限。当我回眸一天行走在潭柘寺的路途上或深或浅总会留下无形的脚印,认真倾听本身的脚步声,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穿越在过去、如今与将来,刹那留下的脚印渐行渐远老是逃不回来。
最让我难忘的是有幸亲手碰响了潭柘寺的钟声,祈福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佛法永驻。那清脆、雄厚的钟声,吞没了尘凡滚滚的喧哗。那座千年庙宇的斑斓传说早已深埋在我的记忆中,照旧仍是那样的明晰,抹不去昨日我不知不觉路过着沿途的光景,飘去的是浮云,留下的是蓝天。(文/宋丞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