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剑

4小时前 (08:52:30)阅读1回复0
kewenda
kewenda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5605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211
  • 回复0
楼主

文人与剑

  -----落寞的家国情怀

  女人素面朝天,需要一种心理上的丽量天姿和心理上的自信。刀之于文人也一样需要心理与心理根底。一个手无搏鸡之力抑或陈迂酸腐的小文人,是绝对不敢舞刀弄枪的。剑之于文人则差别。大凡文人,即使不懂武艺,即使不涉足江湖,也会喜欢剑。就象胭脂之于女人一般。

  或是天使,或是巫婆,或是美眉,或是恐龙,凡见胭脂,城市往本身脸上涂的。那是本性使然。文人,或扩达,或豪宕,或陈腐,或抑郁,一剑在手,天然扬眉吐气,豪气干云。那么说,似乎有失厚道。其实剑之于文人,确实已是一种情结。

  情结的产生,根据容格的说法,与集体潜意思有关。二水不懂深邃的精神阐发,认为所谓的集体潜意思与我们老祖宗的文化积淀没有两样。

  《贾子》有载:“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医生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可见,在古代,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高冠长剑,纡墨怀金者,飞黄腾达也”。在“学而优则士”的岁月里,“朝为农家子,暮登天子堂”,天然是文人的抱负。那种抱负在表象上的特征,剑,是必不成少的。

  剑,既然不是平淡之辈的佩物,也天然付与了其高尚的内涵。那种表象之内的素质是什么呢?《庄子·说剑篇》显示了那一内涵。文章固然接纳寓言式的架构,庄子本身以剑士身份去游说爱好击剑而不吝剑士生命的赵文王,旨在开悟君王治国大道。“巧论三剑,一言定邦。”未尝不是古代文人的利用感和责任心。

  若是说,文人佩剑,另有光宗耀祖的意味,那么,文人论剑,更多的是伤时感事。可见,家国情怀始末是正文中国人文精神的症结所在。当然,家国情怀只是文人的“潜意识”罢了。人生满意需尽欢。文人一旦满意,占据其意识的是所谓的“人生况味”。“家国情怀”就会象冰山一般潜入海底,无法闪现。文人满意,动辄忘形。一切男盗女娼均会在“人生况味”的掩饰下演绎得冠冕堂皇。那是历代文人政治的可悲之处。若是说,匪徒扮墨客,另有良知发现的时候,墨客一旦饰演起匪徒的勾当,那么汗青性的悲剧就会上演。汗青上每一次焚书坑儒,几乎都有墨客在饰演着匪徒。看来,“家国情怀”只会在“家破国忘”时才会成为文人心头的痛。因而,剑之于文人,常常是在无法的境况下抒发家国情怀的。

  “挂剑空垄”是一种无法。季子出使回来,故友已逝,只能挂剑垄枝。“苏秦背剑”、“夫子仗剑四游”,游说时的种种际遇也只要身上的三尺须穗可以了然。屈子的“带长铗之陆离”、“挟剑而歌”,以《九歌》、《九章》长歌当哭,不是满意的文人所能理解的。李太白 “十五好剑术,……击剑为任侠”,在现在的武侠迷看来,不知会生发几离奇的想象。可是酒仙心里深处“倚剑歌所思,曲末涕泗澜。”、“弹剑做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此般情感,可能也只要“剑”晓得。至于辛弃疾“醒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醒眼之中,家国情怀只要“剑”才得以大方昂扬。至于本来崎岖潦倒的墨客“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酸腐的胃气,恐怕会令剑锋生出铜锈来。

  记得海涅有句遗言:“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文人心里落寞的家国情怀,看来还不行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了。

0
回帖

文人与剑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