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靖碑》条记

11小时前 (13:56:08)阅读1回复0
西柚
西柚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5652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305
  • 回复0
楼主

  《李玄靖碑》条记

  ◇春风秋水

  《李玄靖碑》,全称为《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碑原立在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不雅。据《金石萃编》载:“碑已断裂,约高一丈余,广三尺二寸五分,厚一尺四分。四面刻,前后各十九行,两侧各四行,行皆三十九字,正书。”此碑立于大历十二年(777),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断裂,明代嘉靖三年(1524)遭火石碎。清代方若在《校碑漫笔》中说:“该碑存石十四块,合全、半字计四百六十一字。”又说“乾隆壬子汪稼门志伊菟访仅廿三石,然尚存全、半字共一千四十余字。全碑凡一千六百余字,则阙者已五百六十余字,若明末或国初拓尚较汪拓多二百许字。自句容经兵燹,后石又散失。同治丙寅遵义赵氏访得十五石,共百九十七字,旋失三小石,计十五字,迨壬申扬州张氏更访得二石移至学宫,共二百七十九字。……今茅山所有碑乃是覆刻,笔划细瘦全乏鲁公雄健之气,且字之讹七十余处。”《颜鲁公函集》卷七收录有此碑文。(《全唐文》卷三百四十)

  有唐茅山[1]玄靖先生[2]廣陵[3]李君碑銘[4](並序)

  金紫光祿医生[5]行[6]湖州刺史[7]上柱國[8]魯郡開國公[9]顏实卿[10]撰並書

  先生姓李氏,諱[11]含光,廣陵江都人,本姓弘[12],以贡献皇帝廟諱改焉[13]。廿一代祖宏,江夏[14]太守[15],避王莽[16],徙居晉陵[17],遂為郡人。高祖[18]文嶷[19],陳[20]桂陽[21]王國侍郎[22]。曾祖榮,皇朝[23]雷州[24]司馬[25]。祖師龕[26],隱居以求其志,徙於江都[27]。父孝威,博學好古,雅修彭、聃[28]之道,與天臺司馬煉師子微[29]為方外友,尤以篤慎著於乡镇。考行[30]議諡[31],曰:正隱先生。母琅琊[32]王氏,賢明有德性,先生孩提則有殊異,晬日[33]独取《孝经》[34],如捧读焉。羁丱[35]好静处,誦 墳典[36]。年十八,志求道妙,遂師事同邑李先生,遊藝[37]數年。神龍[38]初,以清行度為道士[39],居龍興觀,尤精《老》、《莊》、《周易》之深趣。執喪過哀[40],口不嘗甘旨[41]之味,食惟穬麥[42]罢了。封植[43]膳羞,皆出其手,號毀骨立[44],親族莫不傷之。開元十七年[45],從司馬煉師於王屋山[46],傳受大法。靈文金記,一覽無遺,綜核古今,該明[47]奧旨。玄宗知先生偏得子微之道,乃詔先生居王屋山陽臺觀以繼之。歲餘,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天寶四載[48]冬,乃射中官齎璽書[49]徵之。既至,延入禁中[50],每欲諮稟[51],必先齋沐[52]。改日,請傳道法,先生辭以足疾,不任科儀者數焉,玄宗知不成強而行。先生嘗以茅山靈跡,翦焉將墜,实經祕籙,亦多散落,請歸修葺。乃特詔於楊、許[53]舊居紫陽[54]以宅之,仍賜絹[55]二百匹、僧衣兩副、香爐一具,御造詩及序以餞之。又禁於山側採捕魚獵,食葷、血者,不得輒入;公私祈禱[56],咸絕牲牢[57]。先生以六載秋到山,是歲詔書三至,渥澤[58]頻繁,暉映崖谷。初,山中有上清实人許長史、楊君、陶隱居自寫經法,歷代傳寶。時遭喪亂,闲逸無遺。先生捧詔搜求,悉備其跡,而進上之。先時玄宗將求大法,請先生為師,先生竟執謙沖,辭疾而退。洎[59]七載春,玄宗又欲受三洞[60]实經。其年春之三月,中官齎璽書云:“其月十八日,克受經誥。”是日,於大同殿[61]潔修其事,遂遙禮先生為元師,並賜衣一襲以伸師資之禮。因以元靖為先生之嘉號焉。仍詔刻石於華陽洞宮[62]以誌之。是歲夏蒲月,隱居先生[63]合丹之所,有芝草八十一莖,散生於松石之間。詔俾[64]先生與中官啟告靈仙,緘封表進。夏,又詔以紫陽觀側近二百戶,承平、崇元兩觀各一百戶,並蠲[65]其官徭[66],以供香火。秋七月,又徵先生,既自請居道觀以養疾。九載春,辭歸舊山。其年夏六月,前生靈芝之所,又產三百餘莖。煌煌秀異,人所莫睹,先生又圖而奏之。是歲冬,又徵先生,於紫陽別院館之。十載秋,先生又懇辭告老,御造序詩以餞之。十有一載,先生奉詔與門人韋景昭等於紫陽之東鬱岡山,別建齋院。立心誠肅,是夜仙壇林間,遍生甘露。因以上聞,特詔嘉異。初,隱居先生以三洞实法傳昇玄先生[67],昇玄付體玄先生[68],體玄付正一先生[69],正一付先生。自先生距於隱居,凡五葉矣,皆總襲妙門,大正实法,所以茅山為全国道學之所宗矣。於戲[70]!长短可齊也,我物均焉;存亡可忘也,覺夢同焉。如斯者,何域心於變化之際哉?先生以大曆己酉歲[71]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72]於茅山紫陽之別院,春秋八十有七。其年十二月八日,門人赴喪而至者凡數千人,號奉冠舄[73],遷窆[74]於雷平山之西陲。遺命以松棺、竹杖、木几、水瓶、香奩[75]、香爐置於藏門內。門门生等仰奉嘉猷[76],克遵儉德。先生識思实淳,業行高古,道窮情性之本,學冠天人之際。所以優遊句曲[77],鬱為王者之師;收支明庭[78],特寵肩輿[79]之貴。是知順風而問[80],昔稱於黃帝;望山而請,今見於玄宗矣。又博覽群言,長於著撰。嘗以《本草》[81]之書,精明藥物,事關人命,難用因循,著《音義》[82]兩卷。又以《老》、《莊》、《周易》為潔淨之書,著《學記》、《義略》各三篇,《內學記》二篇,以續仙家之遺事。皆名實無違,詞旨該博。初,先生少小,頗工篆籀[83],而隸書尤妙。客或賞之,云賢於其父,因投筆不書。玄宗詔山人王旼[84],強請先生楷書上經一十三紙,以補楊、許之闕。先生能於陰陽術數之道,而不以藝業為能;極於轉煉服食[85]之事,而不以壽養為極。但冥懷素樸,妙味玄津,非夫博大之至人[86],孰能盡於此?实卿乾元二年[87],以昇州[88]刺史充[89]浙江節度[90]。欽承[91]至德,結慕玄微,遂專使致書於茅山,以抒誠懇。先生特令韋煉師景昭[92]復書[93]於实卿,恩眷綢繆,足勵超然之志。然宗師可仰,望紫府[94]而非遙;王事不遑[95],寄白雲[96]而攸遠。洎大曆六年[97],实卿罷刺臨川[98],旋舟建業[99],將宅心小嶺,長庇高蹤[100]。而轉刺吳興[101],事乖夙願。游移郡邑,空懷尊道之心;展望林巒[102],永負借山之記。而景昭洎郭閎等,以先生茂烈芳猷,願銘金石,乃邀道士劉明素來讬斯文。实卿與先生門人中林子殷淑、遺名子韋渠牟嘗接采实[103]之游,緒聞含一之德,敢強名於巷黨[104],曷足辨於鴻蒙[105]?其詞曰:

  抱一[106]混茫[107],人之紀綱。先生以之,氣王神強。

  乃啟玄旨,玄門[108]以彰。乃為帝師,帝道惟康。

  甘露呈瑞,靈芝效祥。上士雲感,高風載揚。

  鶴返仙廟,雲辭帝鄉。退歸而老,妙識行藏。

  德本無累,道心有常。實曰形解[109],孰云坐忘[110]?

  伐石[111]表墓,勒銘[112]傳芳。谷變陵遷[113],厥跡彌光。

  大历十二年夏蒲月建。渤海[114]吴崇休镌

0
回帖

《李玄靖碑》条记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