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卷15卫灵公篇诗解3人能弘道君子忧道当仁不让有教无类

5天前 (12-02 20:53)阅读1回复0
雕刻瞎
雕刻瞎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6517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3035
  • 回复0
楼主

  《论语》卷15卫灵公篇诗解3人能弘道君子忧道当仁不让有教无类

  题文诗: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整天不食,末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君子谋道,而不谋食.君子耕也,

  馁在此中;君子学也,禄在此中.君子忧道,

  而不忧贫.曰智及之,仁不克不及守,虽得必失;

  智也及之,仁能守之,不庄涖之,则民不敬.

  知也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不以礼,

  未尽善也.子曰君子,不成小知,而可大受;

  小人也者,不成大受,而可小知.民之于仁,

  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未见蹈仁,

  而死者也.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子曰君子,

  贞而不谅.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禄.

  有教无类.曰道差别,不相为谋.辞达罢了.

  师冕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

  子告之曰:某在斯也,某在斯也.师冕已出,

  ​子张问曰:与言之道?子曰然固,相师之道.

  圣者热诚,设身处地,体谅入微,无微不至.

  【原文】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说:“人可以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气扩大。”

  【评析】

  人必需起首涵养本身、扩大本身、进步本身,才能够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点缀门面,哗寡取宠,那就不是实正的君子之所为。那两者的关系是不成以倒置的。

  【原文】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矫正,那才实叫错了。”

  【评析】

  “从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正,包管此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峙错误,不加矫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如许一个实理,那是看待错误的独一准确立场。

  【原文】

  15.31子曰:“吾尝整天不食,末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成天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去冥思苦想,成果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进修为好。”

  【评析】

  那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那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扬和深切论述。思是理性活动,其感化有两方面,一是觉察言行不契合或者违犯了道德,就要矫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查抄本身的言行契合道德原则,就要对峙下去。但学和思不成以偏废,只学不思不可,只思不学也是非常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连系才气使本身成为德性、有学问的人。那是孔子教诲思惟的构成部门。

  【原文】

  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此中矣;学也,禄在此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正文】

  1 馁:音něi,饥饿。2禄:仕进的俸禄。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进修,能够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忧道不克不及行,不担忧穷困。”

  【原文】

  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克不及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正文】

  1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苍生,一说是指国度。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度全国。

  2涖:音lì,临,到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凭仗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克不及连结它,即便得到,也必然会丧失。凭仗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能够连结它,不消庄严立场来治理苍生,那么苍生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能够连结它,能用庄严立场来治理苍生,但发动苍生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美的。”

  【原文】

  15.34子曰:“君子不成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成大受而可小知也。”

  【正文】

  1小知:知,做为的意思,做小工作。

  2大受:受,责任,任务的意思,承担大任。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克不及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能够让他们承担严重的任务。小人不克不及让他们承担严重的任务,但能够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原文】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苍生们关于仁(的需要),比关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原文】

  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临着仁德,就是教师,也差别他辞让。”

  【评析】

  孔子和儒家出格重视师生关系的协调,强调师道威严,学生不成违犯教师。那是在一般情状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便是教师,也不辞让。那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权衡一切长短善恶的更高原则。

  【原文】

  15.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正文】

  1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那里选用“正”的说法。

  2谅:信,守信誉。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邪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评析】

  前面目面貌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那不是君子的做为,而是小人的行为。孔子重视“信”的道德原则,但它必需以“道”为前提,即从命于仁、礼的规定。分开了仁、礼如许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就不是实正的信。

  【原文】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然后其食。”

  【正文】

  食:食禄,俸禄。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实处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原文】

  15.39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能够承受教诲,不分族类。”

  【评析】

  孔子的教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育提拔目的都有本身的奇特性。他办教诲,反映了其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场面得到改动,除了身世贵族的子弟能够受教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诲的可能性和某种时机。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能够到他的门下受教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诲家,创始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基了中国传统教诲的根本思惟。

  【原文】

  15.40子曰:“道差别,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差别,不互相商议。”

  【原文】

  15.41子曰:“辞达罢了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原文】

  15.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正文】

  1师冕:乐师,那位乐师的名字是冕,(古者乐师一般为瞽盲者)。

  2相:搀扶帮助。

  【译文】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那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那是坐席。”等各人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那里,某某在那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那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那就是搀扶帮助乐师的道。”

0
回帖

《论语》卷15卫灵公篇诗解3人能弘道君子忧道当仁不让有教无类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