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帝国的背影(寻访世界遗产)(转载)

7小时前 (02:22:49)阅读1回复0
kewenda
kewenda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573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479
  • 回复0
楼主

一个帝国的背影(寻访世界遗产)

  李 锋

   ( 2007-12-15 第07版 ) 【字号 大 小】【打印】【封闭】

    “津巴布韦”在绍纳语中意为“石头屋”,是数百年前生活在南部非洲地域班图语系绍纳人的建筑遗存,那些遗址大都位于今天的津巴布韦共和国,此中最出名的当属“大津巴布韦遗址”,津巴布韦的国名即由此而来。1986年,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此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津巴布韦遗址坐落在津巴布韦第四大城市马斯文戈以南约27公里处,次要建筑占地约7.3平方公里。遗址分为卫城和内城两大部门,卫城建在海拔1100米高的山顶之上,是国王祭祀和主政之所;内城建在山脚下的平地上,是国王的后宫,王后嫔妃们栖身于此。卫城和内城由90多万块花岗岩砌成,石块大小纷歧,但是接缝处不抹灰浆,墙面由上到下笔挺平整,堆砌严谨,构想精巧,身手精湛,足够显示出古代南部非洲地域绍纳人兴旺的身手与文化。

    卫城依山而建,固然因为年代长远部门建筑已经坍塌,但浩荡的规模和雄壮的气焰照旧在向后人展现着昔时帝国的严肃。走进卫城需要攀登一段险峻的曲折小路,那段路狭小峻峭,有的地段以至要穿越仅能包容一人勉强通行的岩石裂缝,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将宫殿建在如斯易守难攻的山巅之上,足见其时的国王对防御的重视。卫城四周有巩固的围墙,围墙上竖立着细长角状条石和实心塔状物。据介绍,条石代表牛角,象征王国强大的武力,意在威慑仇敌;几座石塔则象征粮仓,向远近的臣民明示那里的国王爱民如子,富甲全国。卫城里面有国王的起居室、祭祀所、议事厅和贮藏室,但因年代长远都已经面目全非。议事厅下方有个河蚌外形的山洞,人须猫腰才气进入,那里即是其时的中央银行,王国的金银玉帛全数储藏于此。议事厅设在山顶的空地上,看起来像个小剧场,无论是军政大事仍是民事纠纷都是在此判决。议事过程中若是需要收罗国王定见或者恳求国王批准,那么大臣们必需要仰面奏请,因为国王的宝座设在超出跨越议事厅约20米的一块巨石上,那里也是整个宫殿的更高点。国王不只能够在此发号出令,更能够俯视山下内城里皇后和嫔妃们的一举一动。

    山下的内城保留较好,高峻的城墙和墙顶镶嵌着V字形粉饰物,内城分若干院落,相互交织,仿佛迷宫。内城里最为出名的当属一座11米高的实心塔,人们至今也不大白那座塔的实在用处,有人认为是男权社会的象征,有人认为像卫城上的石塔一样象征着财产,以至一度有欧洲人信赖里面藏有玉帛并筹算将其翻开。今天,那座圆锥形石塔已经成为津巴布韦国度的象征之一,被印在国度的钱币上。

    与高塔同样珍贵的还有在大津巴布韦遗址发现的8只“津巴布韦鸟”,那些既像鸽子又像鹰的奥秘鸟儿由皂石雕琢而成,头部高扬,双翅紧贴身体,高度从20厘米到40厘米摆布不等,蹲坐在一米多高的石柱上。那些鸟最后被发现时都被放置在城墙之上,做为民族的图腾受国人钦慕。但是那些津巴布韦的国宝却伴同那个国度一路履历了持久的磨练,有几只被殖民者偷运至外国,在亡命了几十年以至上百年后才重返故乡,目前仍然有一只漂泊在南非的开普敦。现在,“津巴布韦鸟”已经成为国旗图案的构成部门。

    “大津巴布韦”文化昌隆于11世纪至15世纪前后,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后人对它的领会仅凭绍纳生齿口相传的汗青和近现代的考古发现,因而有关那个帝国的详情后人知之甚少。但考古学家已经证明,其时的南部非洲地域存在着一个强大的绍纳人帝国,那个国度以“大津巴布韦”为首都,领土不只包罗了今天的津巴布韦,还延伸至周边国度。当欧洲处于蒙昧形态的中世纪时,土生土长的“大津巴布韦文化”已经处于高度文明阶段,他们在农业、冶炼、建筑、艺术和军事等范畴均已相当兴旺,对外商业已经远达阿拉伯半岛、波斯以至中国。“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古代非洲文明的出色代表,它表现着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域文明开展的极高成就,是津巴布韦人和非洲人的骄傲。

    15世纪末,“大津巴布韦”失去了往日的富贵,日渐式微,渐成为一座空城。关于帝国式微的原因至今众口一词,莫衷一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帝国在数百年间鲜有人知,只留给后人一个迷糊的背影。

  (来源:人民日报12月15日国际副刊)

0
回帖

一个帝国的背影(寻访世界遗产)(转载)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