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看之治”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5小时前 (05:12:15)阅读1回复0
小强
小强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6019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2038
  • 回复0
楼主

  唐太宗履历了隋末农人战争,目击了强大的隋朝如何在农人起义的冲击平分崩 离析,因而他不时重视以隋朝的消亡为教训,非常重视人民的力量。他经常说: “君比如船,民比如水,水能载船,亦能覆船。”因为有了那种熟悉,唐统治者为了 实现长治久安,非常重视民生问题。

  在经济上,唐太宗陆续实行均田造。均田造规定:凡18岁以上的须眉,分给 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口分田在农人身后要回还国度,由国度另行分配;永 业田则回农人所有,能够买卖或传给子孙。与均田造相适应的赋役轨制是租庸调 造。租是指每年纳粟二石;庸是指每年退役20天,能够让农人纳絹代役;调是指 每年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唐太宗对租庸调造没有停止严重改 革,但是期近位后他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人的承担。他尽量削减徭役的 征发,即便非征不成的徭役也多改在农闲时征发。如公元631年,皇太子承乾年满 13岁,需要举行加冠仪式,如许要征发各地的府兵做为仪仗队。唐太宗认为其时 恰是农忙的季节,不该该影响一般农事,于是下诏将冠礼改在秋后农闲时举行。

  唐太宗还很重视兴修水利,朝廷设有专门的官员以“掌全国川渎陂池之政令”,别的还命各地兴修水利。他还经常派使者到各地察看仕宦,劝课农桑。他以苍生之 忧为忧,此中最典型是他吞食蝗虫。公元628年,长安大旱,发作蝗灾。有一天, 唐太宗观察灾情,随手捉住几只正在地里啃食禾苗的螳虫,说:“人以谷为命,而 汝食之,是害于苍生。

  苍生有过,在我一人。尔其有灵,当食我心,无害苍生。” 说罢,便要生食手中的蝗虫,寡臣仓猝劝阻,唐太宗又说:“朕所期看,是移灾于 朕,谈什么制止疾病! ”于是将蝗虫吞于腹中。在唐太宗的积极的经济政策带动之下,贞看年间生齿增加,消费也不竭开展。在政治上,唐太宗总结了前代的体味教训,对三省六部造停止了恰当变化。

  唐 代时的三省是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施行政令的更高行政机关,尚 书省下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省的更高长官是尚书令,因为李世 民曾任尚书令,为了避忌,便以摆布仆射做为尚书省的更高长官。中书省次要治理 军国大事的审议和决定,负责进奏章表、起草治敕等,因而有“中书出诏令”之 说,其更高长官是中书令。

  门下省的职责是对中书省的决议停止审查,不附和的可 以驳回,其长官是侍中。三省六部造的实行稳固了中心集权,行政效率明显进步。 也恰是因为依靠三省六部造,唐太宗的政令才气通顺。在处所上,唐实行州县造,设刺史和令为州、县长官。唐太宗非常重视父母官 吏的选拔,常把刺史的名字写在寝宫的屏风上,并在每小我的名字下笔录他的政 绩,以决定奖惩。

  唐太宗规定,县令须有五品以上的中心官员推荐,各州刺史必需 由皇帝选拔录用。为了选拔人材,他还确立了完全的科举轨制。科举轨制为田主阶级常识分子参 与政权供给了时机。唐代科举造已实行分科,此中以进士科最重要。有一次,唐太 宗在金殿端门俯视新科进士鱼贯而进的盛况,自得地说:“全国英雄,人吾彀 中矣。

  ”在文化教导上,唐太宗爱崇儒学。从贞看二年(公元628年)起头以孔子为先 圣,在国粹中设置庙堂,以备祀典,并命令各州县都置孔子庙。为培育提拔更多通晓儒 学的士人,唐太宗鼎力兴办学校。在朝廷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在处所设京 都学及府、州、县学。

  国子监规模很大,曾有8000多学生。唐太宗还非常重视汗青的借鉴感化,他曾说:“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因 此,在贞看年间,史乘编辑获得了重要的成就,编了晋、梁、陈、北齐、北周、隋 等朝的史乘。除此之外,还起头编修国史。在小我德性方面,唐太宗倡议俭省,并以身做则。

  唐太宗即位后,没有大兴土 木,建造新的宫殿,而是住在隋朝时建造的已陈旧的宫殿里。公元628年秋天,大 臣们想为唐太宗建造一座楼阁,但是昔时发作了天灾,于是唐太宗就把那件事阻遏 了。为了削减宫中的费用,唐太宗下诏释放宫女,此中一次就释放了 3000人。

  他还严厉制止厚葬,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和勋亲贵族都要严厉遵行。在建造本身的陵 寝时,唐太宗亲身造定例格:以山为陵,能放得下棺材即可。颠末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唐朝出了政治清明、社会不变、经济开展、文化富贵 的场面。立功的人也大大削减了,有一年,全国仅有29人被判死刑。

  全国苍生路 不拾遗、夜不闭户,风气憨厚,闪现出承平盛世的气象。

0
回帖

“贞看之治”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