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辨析:明日黄花amp;昨日黄花

3个月前 (10-04 11:02)阅读2回复0
路人甲
路人甲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8241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6483
  • 回复0
楼主

  【解释】 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

  【由来】“黄花”,指菊花。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赏菊,是我国的民俗之一。所以,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这一天相聚赏花,吟诗作文。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不少歌咏重阳,或颂菊花的佳作,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城东寺菊》等,都是。此外,史称“三苏”之一的宋代大学士苏东坡,也曾写下过相应诗篇,其中之一就是《九日次韵王巩》。在这首诗中,苏东坡向朋友表示: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着急回去,还是趁这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

  因为,倘等到“明日”,重阳已过,不但人观之无趣,恐怕飞舞的彩蝶看了那过时的菊花也会犯愁的。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所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之苏氏名句。后来,大家便将“明日黄花”作为一个固定词组(成语),用来表示事情已“过期”之意。

  【成语辨析】本来汉语中只有“明日黄花”这个成语,但不知从何日起又冒出一个“昨日黄花”来了。

  于是,这两个成语竟有了“竞争”之势,甚至有人提出依“从众”原则,立“昨日黄花”,废“明日黄花”之建议。这就不免引起一番讨论。 "明日黄花"这个成语来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笔下。苏东坡在《九日次韵王巩》一诗中有云:“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此诗写于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中国古代习俗,重阳节是赏菊的日子。据说,过了重阳菊花即将凋谢,成了过时的东西了。因此,用“明日黄花”来比喻过时的事物。有些写作者不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以为“昨日”才是过去时,“昨日黄花”必然是比喻过了时的事物。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明日”“昨日”划定的标准—— “今日”何所指。

  如上所述,“今日”是指九月九日重阳节,赏花的正经日子。过了今日才是明日,花当然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不鲜艳了(这里“明日”宜作宽泛的理解,不一定就是第二天)。既是如此,说成“昨日黄花”就缺乏理据了。细想,“昨日”菊花也许尚未盛开,也许尚在作蕾,怎么会成为“过了时的东西”呢? 由此可见,用“昨日黄花”来比喻过时之事物,不但不合此成语的原意,也有悖于逻辑,实在不可取。

昨日黄花不是成语,应该是后来人通过明日黄花的意思错用的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出自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在苏东坡这首重阳节所作的诗中,“明日黄花”之意甚明,无需注释我们也能理会到是指过了时节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有具体的情景和语境。若这首诗是作在端五节的,便不可解了。可见词语的意义不是孤立的,它往往因具体的语境而发生新意义,这个新意义离开了那个具体的语境是不能成立的。

  赋有巧思,又能对语言文字驾驭自如的人,往往能利用具体的语境对一寻常的词汇注入不寻常的意义,使之鲜明,生动,耐人寻味。我们想不到,却能想得懂。对于这种高超的艺术,我们只能表示佩服。“明日黄花”一语,在诗中意义鲜明,但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汇,本身不具有完整的意义,因此不宜作为成语使用。

  阉割前人的诗句,制作哑谜,几乎是老辈文人的通病,美其名曰“用典”。熟不知这样阉割得来的词语,不是玑珠,而是睾丸。玩弄这样的“睾丸”,乃是古今喜欢“掉书袋”的文人的炫才故伎。我并不反对使用“明日黄花”,只要您用得象苏东坡一样让人可以意会,让人不伤脑筋,就谢天谢地了!凡人说话作文,皆有一定的对象。

  若您的“明日黄花”是送给苏辙看的,或是送给作过《苏东坡传》的林语堂先生看的,当然不是问题。若是送给我们看的,还需照顾一下我们只受过普及教育的文化水平。典故不妨用,但不宜滥用。我们并不象白居易那样固执,诗文必求老妪能解。试举一例。退避三舍,一个十分常见的成语,不算僻典,似乎可以大用。

  但如仅言被动的退避,只取退避之意,便可直曰:“退避”。缀以“三舍”,便成蛇足。试想若是出于恐惧的逃亡,虽千里万里避之犹恐不及,又何止于区区的四十五公里呢?因此,只有当暗含“出于前因的,主动的,有限度的”之意时,方与原典贴合,用之,言简意赅,才有意味儿。

  再如,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其中“千夫指”,“孺子牛”,皆有出典,但不知典故的人,也能理解诗意,且不会误解。知道典故的人,则能理解更深。这样使用成语典故,才算是恰当得体。

几位老师对“明日黄花”和“昨日黄花”的主张虽然不同,但都认为“昨日黄花”是由对“明日黄花”一词的误用而来,而且认为这种误用有一定的合理性,并已被广泛的接受。

  我认为这种合理性很值得推敲,被接受更值得研究。所以会有这种误用,正说明“明日黄花”独立存在时含有逻辑矛盾,也证明“明日黄花”一词不宜作为成语使用。但是,“明日黄花”的失当,不能说明“昨日黄花”的得当。“昨日黄花”也同样含有着逻辑矛盾,语义模糊。

  因为,逻辑上讲,“昨日黄花”与“明日黄花”一样,是否过时,要看今天是什么日子。如果今天还是重阳节,那“昨日黄花”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恰是方兴未艾。如果今天是重阳节的后一日,那“昨日黄花”正是盛开之时。若云“昨日”含有“过去的”,“过时的”意思,所以“昨日黄花”顺理成章,符合思维习惯,则“昨日”二字足矣,何必再曰“黄花”。

  续此狗尾,不明不白,反生误解。曰:“昨日红花”或“昨日蝗虫”,岂不更好?所以“昨日黄花”的广泛传播,并非由于它的逻辑优势,恰恰是由于传播者的逻辑劣势,“想当然耳”!所以,我的意见是:“昨日黄花”与“明日黄花”同样都是病词,含意模糊,用法也应相当,那就是要用得让人可以意会,不伤脑筋!在这一点上,“昨日黄花”无稽可查,等于自编的黑话,其价值反在“明日黄花”之下。

  不要轻视一句误语儿,言语混乱是心智混乱的表现。不要总说习惯成自然,不要总说约定俗成,不要美化以讹传讹,不要鼓励想当然的逻辑,不要把常见的现象合理化!语言是一切文化的根,是思维的工具。古代的中国人有高超的辩证法,而逻辑却十分幼稚。这不能不说和汉语的特点有关。

  汉语词汇的意会性,内涵、外延的不确定性,都不利于逻辑思维的养成。汉语是一种高度优雅的艺术语言,它在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时见拙于西洋文字,但它所能够创造的美妙优雅的意境,是西洋文字无法企及的。我们尊敬它,珍爱它,愿每一位学习汉语的人,怀着虔敬心情,以谦逊态度使用它。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出自①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②《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词意释义

  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赏菊,是我国的民俗之一。所以,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这一天相聚赏花,吟诗作文。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不少歌咏重阳,或颂菊花的佳作,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城东寺菊》等,都是。

  此外,史称“三苏”之一的宋代大学士苏东坡,也曾写下过相应诗篇,其中之一就是《九日次韵王巩》。在这首诗中,苏东坡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意思是: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着急回去,还是趁这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因为,倘等到“明日”,重阳已过,不但人观之无趣,恐怕飞舞的彩蝶看了那过时的菊花也会犯愁的。

  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所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之苏氏名句。后来,大家便将“明日黄花”作为一个固定词组(成语),用来表示事情已“过期”之意。

而“昨日黄花”是某电视剧的乱造之词,属误用。

0
回帖

成语辨析:明日黄花amp;昨日黄花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