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甜肃一带的民 间歌舞艺术。关中地域自古是秦国边境,秦腔 由此而得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喊 “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 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 “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 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唤梆子腔, 蜀谓之乱弹。
秦腔构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 整于元,成熟于明,播送于清,几经演变,蔚 为大看,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 开山祖师。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钵中 莲》传奇手本中,有一段说明“西秦腔二犯” 的唱词,上下句都是七言体,阐明秦腔在其时 或在那以前不单构成并且已别传到其他处所了。
秦腔因当时髦地域的差别,演酿成差别 的门户。分为东路秦腔、西路秦腔、汉调恍恍 (南路秦腔)、北路秦腔和中路秦腔。近五十年 来,东、西、南、北四路秦腔的开展趋于停滞, 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向。
秦腔的昌盛期间在乾隆年间( 1736—1795 年),那个期间,全国良多处所都有秦腔班社, 仅西安一地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 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所演的剧目数千 个,有《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 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 《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 宫》《秘诀寺》《铁公鸡》等到处颂扬的佳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