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董小宛-破解董鄂妃身世之谜(二))

4天前 (12-07 11:42)阅读1回复0
花花
花花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7114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4228
  • 回复0
楼主

  本篇陆续来阐发《红楼梦》与董小宛。在上一篇,我们详尽比照了《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与冒辟疆笔下的董小宛,对两人之间的病况以及从发病到病死的全过程停止了细节上的比力,得出了秦可卿就是暗射董小宛那个结论。

  根据上述那个结论,我们从逻辑上来推理,能够认为董小宛就是董鄂妃。因为不是如许的话,做者就没有事理大张旗鼓地往映射一个冒辟疆的地位不高的小妾。

  那么那里存在一个问题:那仅是推理,尚还不算间接有力的证据。就算加上元春和冯紫英身上的相关暗射,也显得过分隐晦间接。那么董小宛与董鄂妃之间,能否存在好像秦可卿与董小宛之间那样间接的文字上的比照,来证明两人实的就是统一小我呢?

  谜底是必定的。并且那些文字早就存在并不断传播至今。本篇中,我就连系《红楼梦》,对那些史料文字再来做一个详尽比照。相信各人看完后,就能确定董小宛和董鄂妃实的就是统一小我!

  此中,董小宛的材料来自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和《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董鄂妃的材料来自顺治皇帝亲身写的《端敬皇后行状》。

  先说说《影梅庵忆语》所用的体裁,被称为“忆语”体。请各人重视,那是冒辟疆为写那篇文章而初创的。也就是说,冒辟疆为了董小宛,专门创造了一种体裁往纪念她。并且洋洋洒洒四卷,共一万多字,绝对的前无前人,同时代也无人可比。

  那么冒辟疆为什么要特意用一种新的体裁,又用那么长的篇幅来记述董小宛呢?我们细读《影梅庵忆语》,就会发现董小宛其实没什么太凸起的事迹。无非就是她苦苦倒逃冒辟疆,在友人搀扶帮助下处理了脱籍和债务问题,嫁进冒家。然后在冒家成为一个十分贤惠的小妾。

  那些都是发作在通俗人身上的十分通俗的故事,也许董小宛就优良那么一点点罢了。至于冒辟疆如斯专心往纪念她吗?要晓得还不只如斯,冒辟疆的许多友人也一路写了良多诗文来配合纪念她。那种纪念诗文不断延续到董小宛死了的多年之后。

  那些细节性的工具稍加讲究,就晓得此中大有问题。只要以董小宛就是董鄂妃来解析才最合理。那么下面我就对两人的史料连系《红楼梦》来停止阐发。

  《影梅庵忆语》共有四卷。第一卷记述冒董两人怎么了解以及董小宛怎么苦逃冒辟疆,最初各类盘曲末于搞定脱籍与还债的工作,嫁进冒家;第二卷记述董小宛本人的性格行事的特征,出格是详尽写了许多董小宛嫁进冒家之后的待人处事的日常生活细节,表现她是若何贤惠的一小我;第三卷记述董小宛的多才多艺的各类才气;第四卷记述董小宛与冒辟疆一路履历的一些磨练以及两人相铭于心的一些闺房往事。

  随意一提,其全文最初结尾的一句话,就是写董小宛梦遇强人被劫往:姬曰:“甚异!前亦于是夜梦数人强余往,匿之幸脱,其人尚狺狺不休也。”讵知梦实而诗谶咸来先告哉?

  冒辟疆的意图当然就是很明显的嘛!

  那么本文重点来存眷第二卷中,从董小宛进冒家后的持续的一大段文字。那一大段,就是比照着《端敬皇后行状》中记述董鄂妃进宫后的性格行事的文字来写的。那么我们再加上《红楼梦》中对秦可卿的描写,综合从多个方面来比照三者。

  一、看待晚辈:

  《红楼梦》:那长一辈的想他平日孝敬。

  《端敬皇后行状》:事皇太后,伺颜色如子女,摆布趋走,无异女婢。

  《影梅庵忆语》:侍(母亲及家人)摆布,服劳承旨,较婢妇有加无已。

  二、看待平辈

  《红楼梦》:平一辈的,想他常日敦睦密切。

  《端敬皇后行状》:宫闱眷属,长者媪唤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很多有诟谇。

  自进宫掖数年,行已谦虚。(对其她妃嫔)善则奏称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

  《影梅庵忆语》:幼姑长姊尤爱护保重相亲,谓其德性举行均十分人。

  越九年,与荆人无一言枘凿。

  三、看待晚辈及奴才长幼:

  《红楼梦》:下一辈的想他平日慈祥,以及家中奴才长幼想他平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

  《端敬皇后行状》:宽仁下逮。于朕所悦,后尤抚恤如子。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亲。

  《影梅庵忆语》:视寡御下,慈儿不遑,咸感其惠。

  四、俭省的性格:

  《端敬皇后行状》:后性至俭省,服饰绝往华摘,即簪珥之属,不消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

  《影梅庵忆语》:姬不私银两。不爱积存.不造一宝粟钗钿。

  五、日常行为举行

  《端敬皇后行状》:晨夕侯兴居,视饮食,服饰曲体罔不悉。即朕返跸宴,后必迎问冷暑。《影梅庵忆语》:当大冷暑,折胶铄金时,必拱立座隅。

  《端敬皇后行状》:(朕)或意少乱,则曰:“陛下回且晚,体得无倦耶?”趣令具餐,躬进之。居恒设食,未尝不敬奉勉食,至饫乃已。

  《影梅庵忆语》:烹茗剥果,必手进。开眉解意,爬背喻痒。

  《端敬皇后行状》:或命共餐,即又曰:“陛下原念妾,甚幸!然孰若与诸大臣,使得送上色笑,以沾宠惠乎?”朕故频与诸大臣共食。

  《影梅庵忆语》:强之坐(共)饮食,旋坐旋饮食,旋起执役,拱立如初。

  《端敬皇后行状》: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

  《影梅庵忆语》:余每课两儿文,不称意,姬必督之改削成章,庄书以进,至夜不懈。

  六、对三小我死时的描写:

  《红楼梦》:(世人)想他平日……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小丫鬟名宝珠者,乃甜心愿为义女,按未嫁女之丧,在灵前哀哀欲绝。

  《端敬皇后行状》:故今宫中人悲伤甚笃,至欲殉葬者数人。

  后尝育承泽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于宫中,天天鞠抚,慈祥不啻所生。兹三公主,擗踊哀毁,人不忍闻见。

  《端敬皇后行状》:后谓朕曰:“妾亡,意诸王等且必皆致赙。妾一身所用几何?陛下诚念妾,与其虚蘼无用,孰若施诸贫乏为善也。”复嘱摆布曰:“我逝后,束体者慎毋以华美。皇上崇俭约,如用诸珍丽物,违上意,亦非我素也。《影梅庵忆语》:一身之外,金珠红紫尽却立(都拿开),不以殉,洵称异人。

  《端敬皇后行状》:后曰:“恶能够妾兵遗皇太后忧。我死,乃可闻之耳。”“吾体殊疲劳,殆将不起。挈没后,惟皇太后慈衷肫切,必深伤悼,奈何?思及此,妾即死,心亦弗安耳。”

  《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抽泣讯老母,恐增凄伤。姑与迟迥,

  《影梅庵忆语》:死能垂死,元旦次日,求见老母,始瞑目。

  《端敬皇后行状》:崩时言动稳定,危坐唤佛号,嘘气而化,颜貌安整,                 俨如日常平凡

  《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意寂声吞,不语销魂,耳边诵佛,唤吸泉室,神犹姽婳。

  好了,上面列出了好多个方面的三人世的行为性格比照。我们认真比照一下那些文字,应该就能看出,三人之间好多的细节之处几乎一模一样。出格是董小宛和董鄂妃之间,更是惊人的类似。

  例如董小宛侍侯冒辟疆母亲,比之婢妇犹有过之;董鄂妃侍侯皇太后,也象侍女一样。

  董小宛与冒的正妻九年间从不争拗;董鄂妃也是进宫数年间关于其她妃嫔历来只说好话不说坏话。

  还有象董小宛临死前必然要求见冒的母亲才死;董鄂妃死前也说最担忧皇太后悲伤。两人死前都念佛等等。

  冒辟疆抉择笔录的日常细节,完满是跟《端敬皇后行状》中记述的内容比照着来选的。例如顺治写赐座让董鄂妃一路食饭,董鄂妃遁词推辞。冒辟疆也写让董小宛坐下一路食饭,董小宛就赶紧食完又站起来陆续侍侯在侧。

  又如写董鄂妃侍侯顺治批阅奏章,不断侍侯到晚上。冒辟疆就换成董小宛催促孩子修改文章曲至夜晚;董鄂妃当顺治心绪欠好(意少乱)时,就体谅温存地问安,亲身令人备好夜宵,侍奉关照。冒辟疆就用“开眉解意,爬背喻痒”来对应(冒的文字功底是强得多了)。

  别的还有些内容因为文字太多,我没有列出来。现实上写的也是同样的意思。例如:

  顺治写董鄂妃若何辅助和催促本身要对峙认实批阅奏本案宗,若何劝勉本身要勤政上朝。最初感慨:“唉!我天天要亲身处置良多政务,多亏了皇后那个贤内助,才得专意综理朝政,此后又能依靠谁呢?那里还有像皇后一样合我心意的人?”

  对应地,冒辟疆就写本身汇编唐诗是若何纷杂困难,董小宛又是若何协助本身稽查誊写,细心商订,以至抱着《唐书》睡觉。最初同样地感慨:“未来我的编校古籍之志,谁能不断陪伴辅佐呢?只要一叹罢了!”

  最初再强调一下,上面列出的比照文字,在《端敬皇后行状》中是比力分离的,而在《影梅庵忆语》中是全数被有意识地集中在卷二中部的持续的一大段文字中。

  所以,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和《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写的时间应该是在《端敬皇后行状》之后。

  因为董小宛的身份太低了,不合适为她写《行状》。《行状》那种体裁,凡是是死者的学生晚辈,或者平辈老友为其所写的列传。那个死者得是个有身份的人。

  故此,冒辟疆就特意创造那种“忆语”的体裁,就是为了要跟顺治写的《行状》来对应。他就是想告诉后世的人,董鄂妃其实就是董小宛。

  为了那个目标,冒辟疆不单单是要跟《端敬皇后行状》往比照那么简单。他在里面还耍了良多心眼,隐躲了良多工具的。

  例如我们来看冒辟疆写第一次见董小宛的场景:

  姬母秀且贤,劳余日:“君数来矣,予女幸在舍,薄醒未醒。”然稍停,复他出,从花径扶姬于曲栏.与余晤。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五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余惊爱之,惜其倦,遂别回

  可能大大都人看到那一段,心中都无非是想,董小宛公然是个美人,并且仍是个性格美女。

  但不知有没有人会联想到杨贵妃“海棠春睡”的典故呢?我们来比照看看那个典故是怎么样的:

  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实妃,于时卯醒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醒颜残妆,鬓乱钗横,不克不及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醒,曲海棠睡未足耳!”

  各人比照一下两者,那也太一致了吧!董小宛是“薄醒未醒”,杨贵妃是“卯醒未醒”。一样都是由人扶出来,一样的满脸醒颜,一样的没有认真化过妆的天然美色。出来后一个“懒慢不交一语”,一个“不克不及再拜”。最初一样的被见到的男方赞誉,而且都因敬服其娇美而没有怪功对方。

  很明显嘛,冒辟疆那是把董小宛比做杨贵妃,表示她后来的宠妃身份。

  所以各人就大白了,为什么《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卧房会挂着《海棠春睡图》?后来宝玉再往探看可卿时,为什么会重点再次提到,宝玉看着《海棠春睡图》而“万箭攒心”?那里面秦可卿暗射董鄂妃的含义就十分明显了。

  关于那点,其实冒辟疆在全文的开头第一段,也早做了如许的表示:

  爱生于昵,昵则无所不饰。缘饰著爱,全国鲜有实心爱者矣。矧内屋深屏,贮光阒彩,行凭雕心镂量之文人描摹想像,麻姑幻谱,神女浪传。近功德家复假篆声诗,侈谈奇合,遂使西施、夷光、文君、洪度,人人阁中有之,此亦闺秀之奇冤,而啖名之陋习已。

  那段话的大意是说:良多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其实是从狎昵(情色)中产生出来的,那些故事是夸饰的润色,是假的。全国很少有实正的恋爱和实正心爱的人。那些文人靠描摹想像,编造虚幻的神女浪漫故事,以至把西施、夷光(夷光就是西施,那是她的名字)、卓文君、洪度(即薛涛)那些女子,都编进故事之中,弄得人人阁中都有如许的书。那实是上述那些闺秀的奇冤,她们的名望就是被那种啖名之陋习所累的。

  言下之意,就是说他跟那些编故事的文人可差别,他所写的都是实在的。他对董小宛的爱不是出于狎昵而是实爱,董小宛就是个实正心爱的人。那个意思他也在后文中间接写了然:区区泪笔,枯涩黯削,不克不及自传其爱,何有干饰?矧姬之事余,始末原来,不缘狎昵。

  因而秦可卿为什么会起名喊“可卿”,小名“可儿”呢?冯紫英又为什么唱“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呢?书里书外都是有唤应的。

  那么那段话中,有个处所长短常值得我们存眷的。自古美女多的是,为什么冒辟疆单单会拿西施、卓文君、薛涛那三小我来说?

  先看卓文君,那个随便理解。因为她的闻名事迹就是倒逃司马相如,还连夜跟司马相如私奔。那点跟董小宛倒逃冒辟疆类似,故此冒辟疆拿她做类比。

  薛涛也没问题。因为她也是妓女身世,而且文摘很好,在官府中担任“校书”的职务。那天然也能够类比董小宛。

  剩下的西施就希罕了。从公开的身份来说,董小宛跟西施,除了都是美女外,无论身世仍是回宿,两人毫无类似之处。冒辟疆干嘛拿她说事?更为希罕的是,明明夷光就是西施,冒辟疆干嘛要多写一遍那小我?

  关于上述第一个问题的谜底,我相信各人很随便能猜到。天然仍是表示董小宛象西施那样,后来成为皇帝宠妃嘛。那么为什么冒辟疆要多写一次“夷光”呢?

  各人重视到“夷”字没有?满清人不就是“夷”人嘛!董小宛成了满清皇帝的人了,所以她就成了“夷人”。而关于“夷光”那个词,各人无妨留意同是那段话中的前面那句:矧内屋深屏,贮光阒彩……

  那句话是说闺中情事都隐躲于深闺之中,外人底子不得而知。因而那些文人都在瞎编。那么那里面的“贮”字,《说文》:积也;《玉篇》:躲也。

  那个字既有隐躲的含义,也有储躲的含义。那么我们就随便联系关系到“储光”那个词。那个词指的是太子的风摘或美德。出自南朝齐谢朓的《永明乐》诗之四:“储光温似玉,藩度式如琼。”

  假设如许来类比“光”字含义的话,“夷光”就是指夷人的风摘或美德,那就是说董小宛是个夷人中的贤妃嘛。那也就是董鄂妃成为皇贵妃之前的封号。

  所以,冒辟疆特意用了“贮光”那个词,就是用来唤应阿谁希罕的“夷光”的。怎么样?是不是很有《红楼梦》的风气?阿谁时代的文人,玩那些都玩得很溜的。可惜后人的国粹程度日就衰败,没人能看得懂。

  《影梅庵忆语》中,还有很多处所看得出来是跟《红楼梦》有联系关系的。例如卷二的第一段:

  秦淮中秋天,四方同社诸友感姬为余不辞响马风波之险,间关相从,因置酒桃叶水阁。时在座为眉楼顾夫、冷秀斋李夫人,皆与姬为至戚,美其属余,咸来相庆。是日新演《燕子笺》,曲尽情艳。至霍华离合处,姬抽泣下,顾、李亦抽泣下。一时才子佳人,楼台烟水,新声明月,俱足千古,至今思之,不啻游仙枕上梦幻也。

  那个场景中,各人一路看戏听曲,曲尽情艳。然后冒辟疆说“至今思之,不啻游仙枕上梦幻也”。那不就是对应于《红楼梦》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听演《红楼梦》曲么?

  接着第二段:

  銮江汪汝为园亭极盛,而江上小园,尤拾掇山河盛概。壬午鞠月之朔,汝为曾延予及姬于江口梅花亭子上。长江白浪涌象,姬轰饮巨叵罗,觞政明肃,一时在座诸姬皆颓唐溃逸。姬最温 谨,是日豪情逸致,则仅见。

  董小宛酒量很好的。在此聚会中,她“轰饮巨叵罗,觞政明肃,一时在座诸姬皆颓唐溃逸”。实是风流文摘,令人憧憬。对那个场景,各人太随便想到是对应《红楼梦》中的哪个情节了——天然是芦雪广联诗,湘云饮酒食鹿肉,豪兴大发,大展诗才,碾压其它诸钗。

  所以,湘云天然也是在暗射董小宛!故此为何湘云的典范画面是醒卧青石板?她的花签诗是“只恐夜深花睡往”?那句诗是出自苏东坡的咏海棠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往,故烧高烛照红妆。

  那么苏东坡写的那首诗,就是以“海棠春睡”为典的呀!因而各人看到了,无论冒辟疆仍是《红楼梦》做者,都在拿那个典故来暗射董鄂妃。因而《红楼梦》中,做者还特意安放了一场“海棠诗社”来咏海棠,那个其实就是咏董小宛,咏董鄂妃。

  趁便请各人记住,冒辟疆是用了西施、杨贵妃两人,来类比成为宠妃的董小宛。那么《红楼梦》中的《咏白海棠》诗中,各人会发现,做者也同样是用西施与杨贵妃的典故来咏白海棠的。

  那是白海棠,同时也是秋海棠。那么一方面,董小宛名“白”,因而要咏“白海棠”。另一方面,“秋海棠”也是有典故的。《影梅庵忆语》卷三讲到董小宛酿花露时,起首就特意重点提到那种花:

  (各色花露中)最娇者为秋海棠露。海棠无香,此独露凝香发。又俗名断肠草,认为不食,而味美独冠诸花。

  秋海棠别名为断肠草。《摘兰杂志》记载:昔有妇人,思所懽不见,辄涕抽泣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緑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别名八月春。即今秋海棠也。

  也就是说,秋海棠的象征含义,是妇人与喜好的汉子再也无法相见,故而悲伤断肠。那么那就是生离,而不是死别。那就是表示董小宛是被掳走的,而不是病死的。她在宫中还在日夜思念冒辟疆。

  陈其年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访冒辟疆,住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那段时间中,他就写了一篇《白秋海棠赋》。他写道:

  巢民先生斋中有白秋海棠花……布于阶砌。靡曼绵芊,柔明清丽。皎如好女,姿首异造。施粉太白,倚秋而缀。

  客卿见而问曰:此非所谓秋海棠乎?厥名断肠,思妇所变。叶如其衣,花如其面。一云怨女泪染所成,生于墙下,海棠为名。洵哀离之微物,而闺襜之幽情也。……矧夫白者,逈出通俗。亭亭别馆,泫泫趄廊。南朝妙伎,西曲名倡……顔如虢国,色配何郎。

  陈其年那里面写“名倡、妙伎”,说的就是董小宛,就是把董小宛比做白秋海棠,用的也是断肠草的典故。那里面虢国夫人即杨贵妃姐姐,同样恩宠十分。张祜说她“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

  然后陈其年还写道:

  化为皓魄,宛尔芳魂。至于蔡琰无家,王嫱做客,永诀京华,长依蛮貊。寄血泪于琵琶,写哀情于笳拍。紫台则山河俱缟,青海则关城尽白。

  那是连用蔡琰、王昭君的典故,说得十分大白,董小宛就是被迫嫁给了胡人。并且,那时应该是董小宛已经死了。所以才有“山河俱缟、关城尽白”。那说的是董鄂妃葬礼的浩大。她跟顺治是葬在一路的,所以有“永诀京华,长依蛮貊”。

  所以,陈其年在那篇《白秋海棠赋》里就说得十分清晰了,董小宛毫无疑问就是董鄂妃。白秋海棠是专门用来象征董鄂妃的。

  那么关于《红楼梦》中的《咏白海棠》诗的全解,我将鄙人一篇中起头停止详尽阐明。

  最初,再说说元春进宫所任的“女史”那个问题。我在写上一篇的时候,还没发现那个相关的信息。本来,“女史”其实就是董小宛所用的号!

  董小宛传播下来的《蝴蝶图》,上面的落款就是“青莲女史”。别的,她的《小楷秋闺词自做七言诗十一首扇面》,上面的印章三方:青莲、董白、女史。

  《蝴蝶图》是她15岁时画的。也就是说,“女史”那个号,早她在进宫前就有了。那么她为何会起那么一个号呢?那里面有什么含义?

  估量各人都想不到,那竟然是跟《红楼梦》的海棠诗社那段情节中,宝玉送给探春的“鲜荔并实卿墨迹”,以及袭人送给湘云的“缠丝白玛瑙碟子”、“红菱”、“鸡头”、“木樨糖蒸新栗粉糕”等等那些工具相关。待下篇阐发完《咏白海棠》诗,各人就会大白了。

  别的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竟然完全没有提到董小宛的那个号,是出于什么原因?各人无妨切磋一下。最初,我们来赏识一下董小宛15岁时画的那幅《蝴蝶图》。

0
回帖

《红楼梦》与董小宛-破解董鄂妃身世之谜(二))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