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听明代云南沐王府沐英的的一个孩子喊啥?

3天前 (12-07 11:43)阅读2回复0
丸子
丸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9
  • 经验值7049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4098
  • 回复0
楼主

明朝黔宁王沐英(就是云南沐王府的开创人了)的四子沐昕和明太宗墨棣女儿常宁公主所生的儿子是谁?明史中只查到常宁公主的孙子喊沐琚,而查不到儿子喊啥。

  明代駙馬都尉沐昕與武當山

  做者:楊立志(1961— ),男,湖北丹江口人,鄖陽師範高档專科學校副校長,传授,湖北省武當文化研究會會長,次要從事元明史和道教文化研究。

  【內容概要】明代駙馬都尉沐昕曆事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是明代的勳臣貴戚,但《明史》、《明實錄》等書沒有他的傳記。本文鉤稽史料,對沐昕其人其事和他衔命把總提調營建武當山工程,向朝廷奏報武當山“瑞應”,宣揚君權神授的行為做了考證和阐发;對武當山保留的沐昕詩歌和書法做品做了考述和介紹。

    【關鍵字】沐昕 明成祖 武當山 “瑞應” “南岩”

    武當山道教宮觀是明成祖敕建的“朝廷家廟”。從歷史、藝術和科學的角度看,這一古建築群具有凸起的普及價值,因而,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进《世界遺產名錄》。但是,對於當年負責指揮武當山建築工程的駙馬都尉沐昕我們所知甚少,《明實錄》、《明史》上沒有沐昕的傳記,近代以來也沒有專門研究他的論文發表。有鑒於此,筆者不揣淺陋,搜羅文獻,鉤稽史料,對沐昕其人其事,對其督建武當道宮、宣揚无邪瑞應之行為及所留詩歌、書法做品等略做阐发和考證。

  一、侯門華胄 皇家懿戚

    沐昕是明朝開國功臣黔甯王沐英的小兒子。沐英(1345—1392),字文英,安徽定遠人。八歲時父母雙亡,被墨元璋收為養子,賜姓墨氏,洪武元年(1368年)複沐姓。年十八,授帳前都尉。積功至大都督府同知,以破土番功,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医生、柱國、西平侯。從傅友德平雲南,戰功卓著,留鎮其地,宣佈恩德,招懷番酋,得其歡心。先後鎮雲南十年,好賢禮士,撫卒伍有恩。卒於鎮,年四十八,軍民巷哭。明太祖破格逃封他為黔甯王,諡昭靖,配享太廟。[1](P3757—3759)沐英共有五個兒子:沐春、沐晟先後襲西平侯爵,鎮守雲南;沐昂官至右軍都督同知,掌雲南都司事;沐昶早卒;沐昕為駙馬都尉。沐英父子長期鎮守雲南,“對於保障明廷無西南之憂,鞏固西南邊防,發展明代雲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做出了严重貢獻”[2]。(序P1)沐昕的嫡母耿氏(1345—1431年),被朝廷封為黔甯王昭靖夫人,“訓迪諸子,咸底成立”。[3](卷21)其生母顏氏,後亦被朝廷封為夫人。沐昕生長在這樣的家族中,其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必定受過优良的教导,兼具文武之才。所謂“秉德謙虛,不寒而栗。資兼文武,志樂書詩”。[3](卷16)是其青年時代操行才幹的实實寫照。

    沐昕封駙馬都尉的時間是永樂元年(1403年)六月初二。《明太宗實錄》云:“戊申,沐昕為駙馬都尉,尚常甯公主。”同年七月,駙馬都尉沐昕“歲給祿米二千石”。[4](卷21)按明代定规,為公主擇駙馬,其人應是“容貌齊整,去处端莊,父母有家教者”。[5](P416)沐昕顯然契合這一條件,並經皇帝御前欽定為駙馬。《明史》云:成祖五女:“……常甯公主,下嫁沐昕,西平侯英子。主恭慎有禮,通《孝經》、《女則》。永樂六年薨,年二十二”。[1](P3670)《明太宗實錄》云:永樂六年(1408年)三月戊午,“常甯公主薨。主,上之五女,淑慧恭慎,動行有禮。通《孝經》、《女則》、《列女傳》,下嫁駙馬都尉沐昕,逾執恭儉,惇婦道。薨年二十三。上深悼之,賜祭。皇妃、皇太子妃、諸王王妃、各宮公皆祭”。[4](卷77)常甯公主病死于永樂六年三月初九日,以《明太宗實錄》所載,年二十三歲計,她出生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

    永樂初年,沐昕與常甯公主的婚姻是帶有政治色彩的,雲南沐氏家族與明皇室的親情關係因而得以加強。這段時間沐昕至少曾三次奉明成祖之命頒賜周王橚:永樂二年(1404年)十月“複遣駙馬都尉沐昕以羊百牽、酒千瓶及外國所貢珍異之物馳賜”周王橚;[4](卷35)三年(1405年)七月,“以周王橚生日,遣駙馬都尉沐昕賜彩幣、羊酒、良馬”;[4](卷44)同年十一月,又“遣駙馬都尉沐昕賜周王橚羊百牽、酒三瓶”。[4](卷48)此外,永樂四年(1406年)十二月,明成祖派沐昕驱逐烏思躲(即今西躲)尚師哈立麻。《明太宗實錄》:“戊子,遣駙馬都尉沐昕迎尚師哈立麻。先是中官侯顯往烏思躲征哈立麻,至是顯遣人馳奏已进境,故遣昕迎之”。[4](卷62)永樂十年(1412年)七月,明成祖敕命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營建武當山宮觀(詳見後)。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明成祖令“享南京太廟”,駙馬都尉沐昕衔命“行禮”。[4](卷232)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明仁宗“命駙馬都尉沐昕掌南京後軍都督府事”。“命太監王貴通率下番官軍赴南京鎮守,宮中諸事同內官墨卜花、唐觀保,外事同駙馬都尉西寧侯宋琥、駙馬都尉沐昕計議而行。”[4](卷1上)是時,明仁宗剛剛登上皇位,录用沐昕坐府典兵表白新皇帝對這個皇親國戚的相信和重視。

    沐昕此時可謂位高權重,為人處事已不象永樂前期那樣謹慎了,時常有一些違法的行為。永樂二十二年十一月,太子賓客、都察院左都禦史劉觀等劾奏駙馬都尉沐昕:“先帝臨禦之日,命掌後軍都督府事,稍畀重權,輒營非分:擅取官木,竊造私第,以至脅人女子為妾,既已置諸法司,久乃曲蒙原赦。皇上嗣登大寶,俯念至親,略其前過,命掌南京後軍都督府事。所宜改過效職,乃更肆欲為非,擅拓官街,毀軍士營房,拆都府倉稟以營其私第,磚瓦林木竊取于公家,工匠人力橫索于軍伍,又佔據官地,役民耕種,貪婪無厭,法不成容……”。劉觀等在劾疏中請求明仁宗將沐昕“付法司明正其功,為勳戚之臣不遵國法者戒。”但明仁宗還是“以親親之故”而寬宥了沐昕的違法之功,僅“封所劾章示昕”,以告誡之。[6](卷4上)

    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丁未,明仁宗命太監鄭和領下番官軍守南京,“遇外有事,同襄城伯李隆、駙馬都尉沐昕商議的當,然後施行”;同月庚戌,明仁宗以鎮江、蘇州、常州一帶強賊出沒,勅守南京襄城伯李隆、駙馬都尉沐昕等捕之。[6](卷7上)同月戊辰,“敕守南京駙馬都尉沐昕:自今孝陵四時祭奠,命爾行禮,必誠敬清潔以格神明,不成纖毫怠忽。其都督府印封襄城伯李隆兼管,爾没必要預”。[6](卷7下)沐昕被去除兵權,當與他所立功狀有關,是明仁宗對他的一種懲誡。

    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明英宗即位,賜駙馬都尉沐昕“白金八十兩,彩幣四表裏。”[7](卷2)正統五年(1440年)十一月己未,“封駙馬都尉沐昕母顏氏為夫人,賜誥命。”[7](卷73)正統九年(1444年),九月,命駙馬都尉沐昕署掌宗人府。[7](卷120)同年十二月,“駙馬沐昕因閽者及家奴有功,杖死之。奉禦阮伯山以聞。詔昕陳狀,昕輸功。上曰:‘人命至重,下人果犯法,當奏送法司究問,那得擅於私人杖殺之?昕功本難宥,但念是國親,姑為屈法。今後仍如斯擅做威福,必功不宥。’。”[7](卷124)正統十年(1445年)七月,沐昕以其父沐英所遺莊田、畜產、財物、生齿都在雲南,請求皇帝分撥一些遺產給他,以供“四時祭奠公主墳塋及贍養老母”之用。明英宗認為:“其祖業宜相禮讓,奈何弗念同氣懿親,敦友愛之道,反欲分爭財產,貽笑外人乎。所奏不允。”[7](卷131),正統十二年(1447年)九月“丁巳,命駙馬都尉沐昕掌南京後軍都督府事。”[7](卷158)正統十三年(1448年)九月,駙馬都尉沐昕母顏氏卒,“遣官賜祭,命有司營葬。”[7](卷170)

    景泰三年(1452年)十一月丙戌,“命南京後軍署都督僉事蕭能署掌本府事,以掌府事駙馬都尉沐昕有疾致事也。”[7](卷223)景泰四年(1453年)夏四月甲午,“駙馬都尉沐昕卒,輟視朝一日,遣官賜祭,命有司營葬”。[7](卷228)其墓在江蘇省江寧縣泰北鄉。[8](卷37)

    明代王世貞云:沐昕“尚太宗公主,為駙馬都尉,屢掌南京都督府,以壽考終。”[8](卷82)前人以六十歲為下壽,八十歲為中壽,一百歲為上壽。既然王世貞稱沐昕“以壽考終”,其尚公主時當在二十歲上下,故其壽命可能在七十歲摆布。假設他與常甯公主同歲,其壽命也是六十有八。

    沐昕任駙馬都尉50餘年,屢掌南京後軍都督府事,署掌宗人府,又曾專職負責孝陵的四時祭奠,可謂是曆事五朝,位高權重的勳戚大臣。雖然他曾數次違法立功,但都得到明帝的寬宥,這表白沐昕是深得明帝恩寵的皇親國戚。當時大臣楊榮的文集中有幾篇與沐昕有關的文章,對沐昕多有稱頌:一是在《黔甯昭靖王夫人耿氏墓誌銘》中說:“太宗以昕肺腑之親,屢任以事,皆稱上意,令譽有聞。”[3](卷20)二是在《清樂軒記》中說:“駙馬都尉沐公……為國勳戚而能忘乎富貴之勢,日接賢士医生”。“屢命掌行後軍都督府事,施設有序,上以公為才,下以公為惠,而時論重焉。”[3](卷9)三是《沐駙馬像贊》說:“侯門華胄,皇家懿戚。秉德謙虛,不寒而栗。資兼文武,志樂書詩。煌煌勳業,光照鼎彝。有峩其冠,有偉其服。允矣君子,其溫如玉。”[3](卷16)楊榮與沐昕的私交甚好,故這些評價中必定有很多溢美之辭,但透過這些溢美之辭能够看出,沐昕在明代皇親中還是一位比較有才幹、比較有文化修養的駙馬都尉。

  二、督建武當,宣揚瑞應

    沐昕是明成祖欽差的督建武當工程的把總提調官,而營建武當山道教建築群的工程是明成祖十分重視的四大工程之一。永樂一朝的四大工程非同尋常:營建北京,國都北遷,政治中心離開南京,构成天子守邊的格局;浚通大運河,便於向京城運送糧食和物資,事關國計民生;修建南京大報恩寺,是為了報答皇考、皇妣的生養之恩,“且祈普佑海宇生靈,及九幽夾滯,鹹沾利濟。”[4](卷128)也有人說明成祖此舉是為其生母碩妃祈福。修建武當山宮觀,一方面是擴大实武神陰佑靖難神話的影響,宣揚燕王进繼大統是道教神靈的旨意,以君權神授之說來強調永樂繼統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有“上資皇考、皇妣之福,下祈福全国生靈,如歲豐人康,災沴不做……”等目标。[4](卷88)鑒於營建武當山道教宮觀工程有特殊的政治意義和宗教意義,所以,明成祖欽定的工程指揮班子由他最相信、最親近的勳臣貴戚和朝廷大臣組成:隆平侯張信是被他稱為“恩張”的靖難功臣;駙馬都尉沐昕是他的女婿,是“肺腑之親”;禮部尚書金純、工部侍郎郭璡是他著力提拔的勤敏謹慎的大臣。這個指揮班子的核心人物是張信和沐昕。

    明成祖營建武當宮觀工程歷時十四年,共頒佈聖旨敕諭三十餘道,此中有六道與沐昕有间接關係。1、永樂十年(1412年)七月十一日,明成祖頒佈黃榜《皇帝諭官員軍民夫匠人等》,內云:“武當,全国名山,是北極实武玄天天主修实得道顯化往處。歷代都有宮觀,元末被亂兵焚盡。至我朝,实武闡揚靈化,陰佑國家,福庇生民,非常顯應。我自奉天靖難之初,神明顯著威靈,感應至多,言說不盡……现在起倩些軍民,往那裏創建宮觀,報答神惠……特命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等把總提調……”。[10](P20)2、《禦祭祝文》:“維永樂十年歲次壬辰七月甲辰朔越十一日甲午,皇帝遣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等昭告于北極玄无邪武天主曰:‘茲者命官統率軍夫修建宮宇,報答神貺。上資薦揚皇考、皇妣,下為全国生靈祈福。謹用祭告,神其相之。尚享’。”[10](P20)3、永樂十年七月十一日《敕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今命爾等啟行。俄有風雲雷電,自西南而至,其勢不徐不疾,顯是神明感應之嘉兆。然神明之所感者,一誠罢了。爾等宜體朕誠心,益加敬謹,尽量用工,以答神貺。不成有絲毫怠忽。故敕。”[10](P20—21)4、永樂十一年(1413年)九月十一日《敕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等》:“今正一嗣教实人張宇清舉保道士,分拨各宮:道錄司右玄義任自垣、道士邵慶芳為玄天玉虛宮提點,高道周惟中兼提點,林子良為副官;興聖五龍宮以李時中為住持,道士吳繼祖為提點;太玄紫霄宮以李幽岩、胡古崖為提點;大聖南岩宮已命右正一孫碧雲為住持,以王一中為提點副之。各處宮名只依此敕為定。用報汝知之。故敕”。[10](P21)5、永樂十七年(1419年)四月二十九日《敕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靜樂國之東有紫雲亭,乃玄帝降生之福地。敕至,即於舊址仍創紫雲亭,務要弘壯堅固,以稱敬仰。其太子岩及太子坡二處,各要童身实像。爾即照依長短闊狹,備細畫圖進來。故敕。”[10](P24)6、永樂十七年蒲月二十日《敕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今大嶽太和山大頂,砌造四圍牆垣,其山自己分毫不要修動,其牆務在隨地勢,高則不論丈尺,但人過不往即行。務要堅固壯實,萬萬年與六合同其久遠。故敕。”[10](P24)

    明成祖敕建武當山宮觀共用軍民夫匠二十餘萬人,其組織機構甚為嚴密,除“欽差把總提調官”四人外,另有“京官”、“湖廣都司布政司並各府衛所州縣管工官員”及各工種工匠做頭400餘人。張信和沐昕做為該工程的總指揮,肩負著調度軍民夫匠,確定規劃設計计划等重任。對於他們在武當山的表現,當時的詩人寫道:“……元勳貴戚遵上旨,天天經綸勤不已。指揮工匠各輸能,列觀諸宮同日起。……”。[10](P201)指揮這樣大的工程,對張信、沐昕都是一個考驗。他們小心謹慎地處理每件工作,朝乾夕惕,不敢懒惰。而沐昕和張信比拟,駐守武當山的時間更長,如永樂十一年、十五年(1417年),張信二次返京奏事聽旨,來回數月,只要沐昕一人住山指揮。永樂十五年,南岩宮住持孫碧雲成仙,“駙馬都尉沐公、禮部尚書金公、侍郎郭公聞訃嗟悼不已,故會葬于檜林庵。”[10](P133)此處沒提隆平侯張信,說明張信不在武當山中。修山工程的指揮部(大本營)——“老營”設在山下的玄天玉虛宮,沐昕辦公歇息之處也在玉虛宮。宮之西塢林高水甜,幽靜清新,有仙衣亭、張仙洞、聖水池等仙跡,沐昕經常在這裏歇息讀書。《大嶽志略》云:“(仙衣亭)左聖水池,池上石大如鬥,僅可置案幾,沐都尉讀書處也”。[11](卷3)

    沐昕在武當山除指揮工程外還有一項政治任务,即與張信一路專門搜集修山期間的各種“瑞應”,及時向朝廷彙報,以強化君權神授的輿論,證明靖難繼統的合法性,鞏固明成祖的統治地位。沐昕與張信在武當山搜集的“瑞應”次要有以下幾件:1、“黃榜榮輝”:永樂十年九月,武當營建工程正式動工,明成祖的“聖諭”黃榜“揭于玄天玉虛宮前通衢之上,覆以巍亭,護以雕檻,丹漆絢耀,照映山林。使凡官員軍民過於亭下,莫不肅敬。……是後亭上常有榮光燭天,祥雲旋繞,霞彩交輝,珍禽仙鶴,飛鳴翔集”。2、“黑雲感應”:同年九月十七日,正式興工的前夕,張信、沐昕“率各官齋祓宿于玄天玉虛宮下,至期陳設於正殿之基,侯等虔恭肅畏,以进即事。是時六合開明,月星朗耀,仰見黑雲自西北而起,大如車輪,來覆山巔。”由於实武玄帝又被稱為“黑帝”,所以黑雲的出現就成了实武神顯靈的標誌。3、“騫林應祥”:永樂十一年(1413年)春,武當山騫林樹數百株“萌芽菡秀,細葉紛披”,“綠葉舒齊,馨香馥鬱。侯與駙馬相謂曰:‘騫林葉尤能愈疾,自古雲然。況本年之樹發生茂盛,豈非无邪顯化以彰其靈。’謹用採摘,進獻於朝,仍附著《啟聖錄》,庶以揚其異焉。”4、“榔梅呈瑞”:武當山五龍宮有榔梅樹,相傳是靜樂國太子修道之時,折梅枝插在榔樹上,仰天發誓說:“我若修道成仙,這顆樹就會開花結果。”永樂十一年春,榔梅發花,“蒲月果成,珠璣錯落,翡翠交輝,累累滿枝,莫計其數……是蓋由我皇上至誠感格,故雖榔梅仙果,亦皆顯瑞呈祥。侯與駙馬採取進之於朝,以彰其靈異”。5、“神留巨木”:永樂十年十一月十日,工部侍郎郭璡同吏部郎中諸葛平等,督運木植,經過武昌,見有大木一根,立於黃鶴樓前江中,奔腾沖激,耸然不動,遂載至武當山,“侯與駙馬於是具宣扬迎送玄天玉虛宮。複上聞於朝,以為正殿之梁,使萬代有所敬仰”。6、“水湧洪鐘”:永樂十一年蒲月十六日晚,湘潭人劉忠等,船行至光化縣洋陂灘,忽遇黑風驟至,雷雨交做,船不克不及行,吹靠岸下。須臾風行,見一大鍾湧出水上,遂載以行。“是時隆平侯與駙馬都尉聞而喜曰:‘是鍾湮沒已久,當武當興宮觀之日而出於水中,豈非神明默相之,將以鳴茲山之盛,為萬古靈異之征。’於是具宣扬迎送玄天玉虛宮,永奉晨夕香火”。[10](P179—182)7、“圓光屢現”:永樂十一年蒲月二十五至八月十九日,武當山补缀彩繪大頂銅殿及紫霄福地時,天空中共出現五色圓光十餘次,當時文獻記載說:“五色圓光閃現聖像,摆布有二天神侍立。”[12](P812—824)8、“金杵躍出”:明代彩繪《武當山祥瑞圖》(現躲北京白雲觀)記載:永樂十二年(1414年)閏九月十三日,“大嶽太和山興聖五龍宮磨針澗老姥殿前造石橋成,橋邊有大石阻礙行路,移石往土,忽有鐵杵躍出”。《禦造大嶽太和山道宮之碑》在敍述武當“瑞應”時說:“九地啟秘,金杵躍出”。[10](P25)明代無名氏《鐵杵歌》云:“……萬年神杵一朝見,六丁捧出山之阿……貴戚從此是仙工,再三拜進登九重。聖主臨軒垂一覽,燦然清彩霽重瞳……”。[10](P201)從這首詩歌記載的情況看,被宣揚為“瑞應”的“鐵杵”是由“貴戚”沐昕進獻到朝廷往的,明成祖臨軒垂覽,燦然一笑,顯示出對沐昕奏報此類“瑞應”的必定。

    張、沐二人對本身的政治任务长短常清晰的,因而,當他們發現有能够想像為“瑞應”的奇異現象時,馬上給明成祖彙報,而明成祖對此類“瑞應”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或將武當山進獻的榔梅賜給張天師,或將“瑞應圖”出示百官,讓大臣們彼此傳看。永樂十一年六月戊申,禮部尚書呂震以武當山出現五色彩雲為“瑞應”,率百官朝賀。明成祖遂敕諭群臣說:“武當創建宮觀,上資皇考、皇妣之福,下祈全国生靈,如歲豐人康,災沴不做,此朕素願。今茲禎應,蓋皇考、皇妣之福,而山水效靈所致。”[4](卷140)張、沐等人為了廣泛傳播這類神話,還把這些“瑞應”事蹟繪成圖畫,附著在《玄天天主啟聖靈》一書中,“庶以揚其異”。後來這些“瑞應”又被編成《大明玄天天主瑞應圖錄》,收进《正統道躲》,“使覽者知所敬信焉”。[12](P818)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明代武當山“瑞應”除《道躲》本外,還有北京白雲觀所躲明代彩繪《武當山瑞應圖》等,這些《瑞應圖》的編繪都與張、沐等人有间接關係。

    沐昕把總提調武當山工程歷時九年(1412—1420年),天天經營,勤於其事,遭到明成祖及當時文人的必定。楊榮說:“……昔在永樂中,詔營繕太嶽太和山宮觀,已嘗命公督其役,績用有成。”[3](卷9)沐昕和張信在武當山期間發現的“黑雲感應”、“榔梅呈實”、实武神“顯像”等奇異現象,更是明成祖津津樂道的“无邪瑞應”,他在《禦造大嶽太和山道宮宮之碑》中專門記述此類瑞應,並感歎說:“神之回應,有如斯者”。[10](P25)正因為沐昕在武當山的所做所為深得明成祖之心,所以他在永樂一朝始終遭到成祖的寵信。

  三、詩贊八景 書留仙境

    李建軍博士在《明代雲南沐氏家族研究》一書中說:沐英鎮守雲南期間重視讀書,學問大進,其後“沐氏家族成員之中身具文、武才學者大有人在,出格在文化知識方面,沐英後裔子孫的進步更是凸起”。該書列舉了沐春、沐晟、沐昂三兄弟“悅禮樂而敦詩書”、“留情文詠”的例證。[2](P404—405)獨對沐昕的文學藝術才華不曾提及。從武當山保留的沐昕的詩歌、書法做品看,沐昕也承袭其父兄好學之風,“資兼文武,志樂書詩”,有很高的文化修養。

    任自垣編撰的《敕建大嶽太和山志》卷十五收錄有沐昕的《大嶽太和山八景》詩[10](P202—203),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沐昕創做的次要文學做品,茲特錄於下,並對詩中描述的景觀略做說明。

    《天柱淩雲》:“黛色參天玉削成,斷鼇誰識太初形。慶雲繚繞玄都近,石蹬參差黃道平。夜半風雷山下起,秋清星斗樹梢橫。只今聖代超前代,徵號穹碑萬古榮。”天柱峰是武當山的更高峰,海拔1612米,明永樂十六年以前稱大頂,此後因建金殿於其上,故稱金頂。武當山是荊襄鄖宛地區的造高點,山高霧重,常有雲霧環繞天柱峰,故稱之為“天柱淩雲”。

    《玉虛環翠》:“琳宮環拱萬山齊,欲滴晴嵐映碧溪。玄鶴遠歸香霧合,青鸞高舞瑞雲低。尋实羽袂迎風濕,種玉仙畦往路迷。几道傍名利客,誰能林下問刀圭”。玉虛宮是武當山第一大道宮,有殿堂道房2200餘間。宮在天柱峰、展旗峰之北,四面山環水抱,构成一個內聚型小盆地。明代武當山地區植被茂盛,玉虛宮四面山巒多修竹茂林、雜花野樹,故以“玉虛環翠”描述其景觀。

    《五龍披霧》:“玉立崚嶒翠玉流,五龍潛處景偏幽。煙消遠嶠猿聲斷,日射靈湫蜃氣收。捧聖神回山寂寂,插梅人往水悠悠。應期莫負生民看,四海長令歲有秋”。五龍宮始建于唐,稱“五龍祠”;宋升“五龍觀”;元封“五龍宮”;明代敕建殿堂道房850餘間。該宮位於五龍峰、靈應峰之前,檜柏杉松,森森列于摆布,周圍有青羊澗、磨針澗、桃源澗等溪流,春夏之際,雲霧飄浮,好像給五龍宮披上了一層薄薄的霧紗。

    《九渡鳴泉》:“越壑穿岩勢轉分,長年流碧淨沄沄。三千環佩聯翩下,一派簫韶遠近聞。鷗鷺浴時飛急雪,虯龍蟠處漱冷雲。好教曲上青冥往,偏做甜霖翊聖君。”九渡澗發源於大頂之東,上承武當澗、紫霄澗、黑龍澗、白雲澗之水,百回千折,出為梅溪澗。沿途多湍灘深潭,碧流淙淙,所謂“三千佩環聯翩下,一派簫韶遠親聞”,乃“九渡鳴泉”景觀的实實寫照。

    《南岩削壁》:“秀拔中天載巨鼇,瀑聲曲下鬼神號。氣吞泰華銀河近,勢壓岷峨玉壘高。日上群峰明瑣闥,風回萬壑湧秋濤。紅塵一點飛難到,跨鶴人來醒碧桃”。南岩别名紫霄岩,為道經所稱靜樂太子得道飛升之“聖境”。岩阿南向,岩壁竖立萬仞,如刀削一般,上接碧霄,下臨絕壑,林木蒼翠,雲霞飄蕩,是武當山三十六岩中景致最美的一處。

    《紫霄層巒》:“紫蓋重重列上臺,根盤百里勢縈回。丹崖翠壑參差見,琳館珠宮次序递次開。燦燦祥光環太乙,飄飄仙佩下蓬萊。客來莫問當年事,且倚雕欄看榔梅”。紫霄宮始建于宋,明代敕建殿宇道房860多間。宮倚展旗峰而建,左有青龍背,右有白虎埡,前有寶珠峰,四面又有三公峰、五老峰、香爐峰、福地峰等,山勢縈迴,層巒疊嶂,乃武當山一大景觀。

    《雷洞發春》:“岩扃寂寂草芊芊,誰識中躲造化權。百里震聲初出地,三陽氣象已無邊。芝生石室連雲秀,榔發瓊林帶雨鮮。海內生民沾德澤,欣然鼓励頌堯年”。雷洞别名雷神洞,在紫霄宮西上,為道經所稱雷帥鄧天君修煉處。每年春天打雷時,雷洞內常有“轟轟”之聲,響徹遠近,故前人有“洞深雷響半虛空”之詩句。

    《瓊台霽曉》:“玉做層台氣象巍,宛然圖畫映朝輝。扶桑弄影雲將斂,瑤草呈香露未晞。虛室光浮青鳥往,洞簫聲徹彩鸞飛。登臨絕頂微風起,吹得天花點客衣”。瓊台,位於天柱峰東南,乃道經所稱玄帝升实受冊之處。每當雨後晴和的早晨,在瓊台中觀仰看金頂,群峰摩天,紅霞飄蕩,似乎一幅精巧的山川畫卷。

    沐昕所做《大嶽太和山八景》詩雖為應景之做,但由於做者長期生活在武當山,對各處景觀相當熟悉,故描寫敍述較為貼切,引用道教典故頗為精當,詩風也清雅典致,自成一格,與當時文人史謹所撰《武當八景》詩比拟也不遜色。

    沐昕是一個“志樂書詩”的人,對書法之道曾下過相當功夫,其成就不容忽視。沐昕題名的書法做品保留在武當仙境——南岩,是兩塊大字題刻碑。碑置南岩皇經堂兩儀殿左側岩畔,均高1.88米,各寬1.58米,各厚0.21米,立于長方形石座之上。“南岩”二字分刻兩碑正中,正書,陰刻。“南”字碑右上側刻白文篆印“黔甯王世家”(6cm×6cm),右下側為白文篆印“忠愛故意”(5.7cm×6cm);“岩”字左側署“駙馬都尉沐昕書”,其下刻篆印三方,分別為“公餘清興”(4.5cm×4.5cm)、“光風霽月”(5.5cm×5.5cm)、“駙馬都尉圖書”(6cm×6cm)。明永樂年間朝廷碑版、造誥多由華亭二沈(沈度、沈粲)書寫,穩健端莊,婉麗飄逸,號稱“台閣體”。沐昕所書“南岩”二字,朴直圓潤,伸展大方,其雍容矩變,端雅氣象,顯然是受“台閣體”影響。明初正書大字存世不多,沐昕以朝廷重臣身份書此二字,其氣度之恢宏,非一般書法家所可企及。

    有的研究者認為,明永樂年間敕建的武當山各宮觀匾額如“太子坡”、“大聖南岩宮”、“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朝聖門”、“大嶽太和宮”、“南天門”等,都是沐昕所書。[13]因為這些匾額皆無做者題款,故本文不敢做此定論。但從書法風格上講,各敕建宮觀題額也皆為“台閣體”,與沐昕書法風格附近。沐昕在武當山期間還曾為河南淅川香嚴寺題寫匾額,據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淅川縣令黃廷相撰《淅川香嚴寺中興碑記》載:“香嚴寺有二……明文皇時,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大司寇金純、考功郎郭進、司農主政王種奉敕修太和山宮觀,奏請創建殿宇,以奉如來,以棲禪实,特邀俞允,與武當功程俱舉。山門銀榜璿題則沐都尉手書也……”。沐昕既然擅長楷書大字,又曾為香嚴寺題額,故推測武當山敕建宮觀匾額是他書寫的,也不克不及說沒有根據。此問題有待精於書法之道者進一步研究。

  四、小結

    綜上所述,明代駙馬都尉沐昕不僅是身世贵爵世家的貴族令郎和皇家至親,并且是一位元有領導才气的工程指揮者和軍隊統帥。儘管沐昕在洪熙以後有違法立功的行為,但他長期在武當山把總提調宮觀工程,為這一列為世界遺產的道教建築群的胜利修成立下了不朽功績。沐昕做為詩人和書法家,雖然留下的做品不多,但也都是珍貴的文物,值得後人保護和研究。

0
回帖

打听明代云南沐王府沐英的的一个孩子喊啥?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