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根问祖(一)
济阳蔡氏南渡第一人:文穆公蔡谟(281~356)
枫泾蔡雄伟
多年前的一天我在慈溪的一所高中的课堂里讲评做文,一位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我们都是河姆渡先民的后代,他们勤劳和伶俐的骨血在我们的身体里连绵。”我笑着指责说:“你是不是河姆渡先民的后代,我不太清楚。在座的绝大大都同窗和我必定不是河姆渡先民的后代,我们身体里活动的是来自黄河流域的先民的血。”于是,我们聊起了移民的话题,各人起头关怀起本身的本籍。
我之所以能确认本身绝非河姆渡先民的后人,是因为上小学练毛笔字时便有晚辈教诲我,我们蔡家的根在北方,我们是和王羲之家族同期间从北方出亡来南方的,南渡的鼻祖文穆公仍是王羲之老丈人郗鉴的副手。
西晋末年的骚乱是汉族汗青上的一大灾难。王旷(王羲之父)最早谋划汉族士族南迁,王导、王督促成之。他们的奉献在于保住了汉民族血裔的纯正特征。南迁后的士族次要为王、谢、庾、郗等姓,他们压抑了江南传统的汉士族顾、陆、张、墨等姓,使中原文化得以流布江南。蔡谟所在的济阳蔡姓在其时算不上强势的士族,仅为“著姓”。南迁后,蔡谟的名位起初也不是非常显要。他是位儒雅的学者,性格郑重,干事情讲求稳当。同僚用“蔡公浮航,脱带腰船”的话来讥笑他,既见出他的“每事必为过防”的拘束,也反映出北人南来之初的不习水土。他博学广识,但又欠缺乖巧运用的机智。刚来江南,看到彭蜞,兴奋得不得了,认为就是荀子《劝学》里“蟹六跪而二螯”的出典,说:“蟹有八足,加以二螯。”赶紧让手下人煮来食。成果“既食,吐下疲惫,方知非蟹”。谢家有人传闻后,讪笑道:“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他又是个严厉朴直的人,眼里容不得沙子。有一次丞相王导请客,让艳妆的蜜斯给客人展桌布菜,蔡谟当场翻脸,“不悦而往”。他的政治出息是在王敦做乱失败,王导晚年得痴呆症,庾亮郗鉴失势后才变得光亮起来的。七十六岁上清静往世,“诏赠侍中、司空,谥曰文穆”。他的字是道明,与之同时的荀闿、诸葛恢的字也是道明,汗青上称“中兴三明”,谣谚说:“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蔡谟死后有两个儿子留名于史籍。大儿子蔡邵,担任过永嘉太守。小儿子蔡系,有才学文义,仕进不断做到抚军长史。因为东晋之后南北方不断相持着,济阳蔡姓中的蔡谟一收就留在南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