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感影评]假如没有电影,逝往的过往哪有机会找回-读“台湾中影经典国片系列”

4天前 (12-07 14:40)阅读1回复0
路人甲
路人甲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7127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4255
  • 回复0
楼主

  假设没有片子,逝往的过往哪有时机找回-读“台湾中影典范国片系列”

  (做者 李祥瑞)

   继“邵氏武侠片子典范系列”之后,“台湾中影典范国片系列”现身碟市,福泽我等贪恋声色之徒。传闻片狂涤微已经当机立断地将所见到的中影手刺逐个收了,我下手却比力游移,除了“台湾新片子运动”做品,更早的六、七十年代老片都没拿[《蚵女》(1964)、《养鸭人家》(1964)、《孤单的十七岁》(1967)、《汪洋中的一条船》(1977) ]。因为汗青的原因吧,早年录像厅里的“琼瑶戏”和高度弱智的三级片让我怕了台湾片子,觉得台湾片子除了跟着香港片子屁股跑没什么大前程!固然其时影视刊物经常介绍四处得奖的侯孝贤、杨德昌,但巨匠做品在国内底子看不到,耳闻目击的多为垃圾货色,对台湾片子天然少了尊重。曲到有一天看着一个喊蔡亮堂的家伙把镜头摇往台北的阴霾天空,心中拆满不羁少年的青春苦闷,我才恍然悟到本身历来没看过台湾片子,实正的台湾片子。

   1992年的《青少年哪吒》让我第一次熟悉到台湾导演的创做风气。本来认为台湾片子和香港片子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络,贸易片子意识深挚(《大哥大》、《七匹狼》系列仍是奉献卓著影响深远的),蔡亮堂、侯孝贤、杨德昌等人的做品让我改变了熟悉:台湾导演不爱玩把戏,绝对没有香港导演的崇奉拿来主义热衷身手创新,他们喜好沉着而客看的看察事物,一百年不摆荡!慢悠悠地论述或许让你冲动或许让你无法胁制到拍案而起。深焦摄影、长镜头以及沉缓的叙事节拍还令人想到国产片子(李亚林的《井》、陈凯歌《黄地盘》),然而台湾导演的写实立场和内地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迥然有异,他们既无政治功利之心又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表示欲念,排斥贸易、扎底子土、自说自话的定力,使台湾片子获得了精神独立可以自成系统。当然,我情愿相信,台湾片子凸显“台湾意识”是从“新片子运动”起头的,因为在新片子导演存眷“乡土”和“根性”籍“生长”言志之前,台湾片子已经陷进“国片灭亡”的窘境--呵呵,录像厅时代琼瑶戏和台式贸易片不断是俺的嘲讽对象啊。

   很幸运,更先拿到了《工夫的故事》(1982)和《儿子的大玩偶》(1983),《工夫的故事》是第一部新海潮片子,《儿子的大玩偶》被认为正式拉开了“台湾新片子运动”的序幕。遗憾的是台湾中影典范国片没有像邵氏武侠片子典范那样对胶片停止数码修复后从头发行,图像量量达不到DVD原则,胶片色斑、刮痕、跳格、香烟圈(放映机切换记号)以及录像带磁迹误差形成的丢帧现象包罗万象,最惨的是《工夫的故事》,以4:3的画面比例胶转磁时遭到野蛮切割,片名、主创人员字幕未能完全展现,典范缺损,令人痛心!不外关于需要补上“台湾新片子”那一课的人来说,画量已经不重要了,就像前些天不测地买到《一个国度的降生》DVD,清晰度若何无需计较,有个影子看就不错了!当文献来读不可吗?

   《工夫的故事》为四段落集锦式影片,别离讲述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社会人的履历,时间逾越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可谓台湾人的生长史诗。四个段落中,陶德辰执导《小龙头》、杨德昌执导《指看》、柯一正执导《跳娃》、张毅执导《报上名来》。时隔20多年,《小龙头》、《指看》的新锐之气仍然不可一世。《跳娃》和《报上名来》不想多说了,觉得一般。《小龙头》的仆人公是一个喜好恐龙的小男孩,在晚辈的压制下、在平平的校园生活中一天天长大,良多日常细节好像默片,光影传情,简单是美。特殊声明一下,不喜好《工夫的故事》后两段《跳娃》和《报上名来》的原因就是他们显得“话”太多了,台湾片子不断有话多的传统,琼瑶戏就比话剧还话剧,电视剧更是台词机器轮流轰炸。台词过于火爆将会形成对片子的严峻污染,《小龙头》、《指看》之所以给人回到简单耳目一新的觉得,就在于做者喜好用光影“说话”,被付与了感情的影像静静流转,那一抹青春的亮色唤起你的记忆,炮轰心灵的时刻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域中起头。那才是“看”片子。小男孩愣愣地盯住大女生的镜像让你热泪盈眶了吗?清纯少女惊见梦中恋人和姐姐上床的霎时让你心潮起伏了吗?还有没有像《小龙头》和《指看》如许笔录金色童年和青春光热的华人片子?我只晓得曲到如今,国内青少年题材的片子仍是他妈严禁“恋爱”的!

   《儿子的大玩偶》是三段落集锦式片子(呵呵,新片子运动由短片初步,是不是片子公司老板既想给年轻导演时机又不情愿浪费胶片啊?),别离由侯孝贤、曾壮祥、万仁执导《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苹果的滋味》。故事以20世纪60年代台湾社会转型期为布景,细数社会底层低微人物为生计奔波、遭遇现实冲击的辛酸。比力喜好第三段《苹果的滋味》,小我认为《儿子的大玩偶》过于曲奔主题,《小琪的那顶帽子》表示一般有充数之嫌,《苹果的滋味》形式感最强,收场的都会场景、车祸霎时的蒙太奇身手、叙事中的时空更迭均有不俗表示,片子味十足。除往形式方面的成就,影片主题思惟较为深入:工人被美国军官开车碰断双腿进住美军病院,并获补偿,一家人啃咬着苹果竟有塞翁失马之意,生活中面对如何的困苦可想而知!影片结尾于全家衣冠楚楚的合影,看寡耳畔似乎还回响着他们喜滋滋地嗑咬苹果的声音,他们的喜剧是社会的悲剧。

   长片《小毕的故事》(1983),导演陈坤厚,故事是女做家墨天文根据小我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第二编剧是侯孝贤)。一部能够和《童年往事》相提并论的片子:妈妈带着小毕改嫁,小毕的生长有甜美有苦涩……“善变多情的少年,不被领会的母亲,编织成爱的故事”。该片引起浩荡的社会反应,荣获昔时金马奖更佳影片奖、 更佳导演奖、更佳改编剧本奖和西班牙希洪影展更佳影片奖,并跻身《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片子一百强”(进围的台湾片子共有18部)。那是一部让看寡重温青春岁月的片子,假设说《工夫的故事》中的《小龙头》、《指看》因篇幅所限给看寡意犹未尽之感,《小毕的故事》则将恋爱萌芽、少年激动的光阴做了全景式交待,使人倍觉厚重、不堪唏嘘。再次想到前面由《工夫的故事》引起的话题,到底有几片子实正地关心过孩子们的生长?内地国片只拿得出《阳光绚烂的日子》,香港的《香港造造》属于佳做,但是那两部片子问世于90年代,十几年前的台湾片子人已经倾情书写了少年梦欲,至今看来看点毫不落伍,有如许的超前意识,台湾片子怎能不牛B?!

   好像侯孝贤的半自传式片子《童年往事》,《小毕的故事》是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是成年人对童年和青春期的回忆和反省,所以,儿童和青春少年不会喜好如许的儿童片、青春片,因为她太繁重:存亡告别、扑灭与重建、大时代的转折,那么多的磨练、那么多的根究无邪活泼的孩子禁受不起,因而,《工夫的故事》、《小毕的故事》、《童年往事》素质上属于成人片子,也只要比及喜好回忆多过喜好想象将来的年龄,才气读懂《小毕的故事》如许的片子。

   《小毕的故事》的论述者小凡说:“在其时我不懂得为什么,在生活里的琐琐碎碎,不论是愉快的、忧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却都是爱护保重的,并且愈演愈精,愈久愈实……”

   片子里有那么多熟悉的场景,和《工夫的故事》、《童年往事》一样,《小毕的故事》的布景是社会底层的穷街陋巷,跟同期的内地城镇比拟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也就是收音机里传出的国度机器的声音有些差

0
回帖

[看感影评]假如没有电影,逝往的过往哪有机会找回-读“台湾中影经典国片系列”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