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一张旧照片开篇,引出作者对武汉行吟阁、屈原纪念馆的回忆,接着宕开一笔,以应用屈原关注民生的诗句为契机,联系闻一多先生对自己的教诲。然后回忆二十年前闻一多先生上课的情景,把闻一多先生生活的年代与屈原先生生活的年代比照,得出一个结论:闻一多先生好像屈原的化身。
接着回忆自己游览行吟阁的情况,白雪茫茫,万籁寂静。在屈原像前,遥想屈原景况,回忆闻一多先生诗句,这里把二者联系起来。最后一段,评价二人,希望能在纪念屈原的同时纪念闻一多先生。
1.作者在行吟阁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简析】这是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整合。文章题目是“行吟阁遐想”,全文依据这个写作思路组织材料。作者在描写行吟阁、屈原纪念馆以及屈原像前首先记叙了聆听闻一多先生上课的情景,这里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与屈原先生在忧国忧民的思想上是一致的。
为了表现这一点,作者引用了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忧国忧民的诗句,引用了闻一多先生的讲读《离骚》时的语言,表现闻一多与屈原的相似性。游历了行吟阁、屈原纪念馆后,作者认为,在这些地方应该辟一室,在纪念屈原的同时也要纪念闻一多先生。这样分析以后,就可以得出作者遐想的内容。
筛选文章信息要注意思考文章的写作线索、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文章使用的材料特点等,筛选后要注意整合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语言。
【答案】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
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
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
2.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简析】第一问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相感”一词出现在文章的第三段里。这一段的主要表现了作者对屈原精神的理解。屈原的精神体现在作者引用的《离骚》诗句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屈原忧国忧民的思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屈原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概括起来,这些诗句体现了屈原忧国忧民、九死不悔的思想。
第二问考查筛选整合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从文章的第三段看出,作者从少年时代就爱读《离骚》,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听闻一多讲《楚辞》,再次感受屈原《离骚》的魅力,后来游览行吟阁、屈原纪念馆又一次感受屈原的精神。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作者对屈原“相感”的主客观原因。
【答案】(1)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2)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
②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
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
3.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
【简析】这是一道考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作者认为屈原、闻一多形象是一致的原因。
这个问题要思考文章表现闻一多、屈原精神的语段。第四段写闻一多、屈原性格的相似点,写闻一多讲《离骚》时的表现,表明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第五段写屈原形象,接着写闻一多的爱国情怀,表现他坚强的性格特征等。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要注意理解文章使用的材料特征,从文章的相关材料中把握作者表现的主要观点。
【答案】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时的壮烈,都是相似的。
4.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什么作用?
【简析】这是一道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
加横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的语句,“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表现了行吟阁畔景物的美好;“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宁静;这种美好、宁静的景色为下文描写屈原、闻一多的形象起烘托作用:美好的祖国衬托爱国诗人的光辉形象,宁静的环境表现作者对诗人的热爱之情。
【答案】(1)特征:秀美,宁静。
(2)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希望对你有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