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的进化史(一)

2年前 (2022-12-08)阅读2回复1
小强
小强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27653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55307
  • 回复0
楼主

图片来自天边APP

人们常说:读书读书,然则,书只是用来读的吗?那几年听书市场的火爆,纠正了人们的看点,最少书还能够用来听!听书,成为人们轻松地吸收常识的一个路子,滋养着一代代人。

以下我谈到的“老辈儿”听书人、“重生代”听书人、“将来的”听书人,其实不实指哪个年代的人,只不外用来区分人们面临的差别的听书时代。

老辈儿听书人

往年9月11日,单田芳教师溘然离世,那是评书界的严重缺失。

曾经的陌头巷尾,一到中饭时间,四处飘荡着单老沙哑磁性的声音。和着香馥馥的饭菜,味蕾与声场配合感化,那样才气舒缓半日的怠倦。

不行单老。他确实属于评书界的“剑仙”,不外从听书者的目光看,能与单大剑拆招过式的仍是有几位的:刘兰芳教师,田连元教师,袁阔成教师等。但是做那行的,总数不是良多,老苍生耳熟能详的,总共也就十几位吧。

图片来自天边APP

老一辈儿的听书人,多年来听的就是他们的“书”。他们给喜好传闻的人留下了大量做品,即便一天听个十来八集的,可能也得听个十年吧。

但是那些艺术家大多六七十岁了。听着那些传统评书,享受着、把玩着,不断到老,可能是中年以上听书人的回宿吧。

他们属于老辈儿听书人,跪拜着传统评书的一代人。

他们大多四十岁以上,上不封顶。他们的职业八门五花,但是大都过着较为法例的生活。他们以前听书用“不成挪动”的收音机,固定中午十二点或十二点半调频收听长篇评书,而如今揣动手机随时听,听完一集不外瘾,经常连着听个两三集。

他们潜意识里其实不认为那是在“进修常识”,认为那纯属娱乐消遣。可事实上,他们从评书里面学到的常识太多太多,不行于汗青常识,还有伶俐和勇气,还有为人处世的诸多事理,还有一些生活常识,甚至风俗谚语。

听得多了,即便贩夫走卒也有了“文化”味儿,有时候评书里的“计谋”竟然能派上用场,书里的人物以至潜移默化为听书人道格的一部门。

老辈儿听书人是幸运的,那时候没有“常识付费”一说,只要爱听,虽然往听,免费的饕餮盛宴天天有。老辈儿听书人又是不幸的,他们敬重平话巨匠们,却无法与巨匠们沟通交换,大都人罕见见上一面。

说起来老辈儿听书人的幸运,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不需要本身往辨别,但凡在电台正式播出的,都是优良的做品,小我纷歧定喜好,但它必定是良心之做。

评书演出艺术家的做品,永久不会随时间逝往,它保留在各类电子媒体中,成为“典范必听”,供源源不竭的听书人赏识。

传统评书,它是我们的国学之一。

图片来自天边APP

逝者如斯夫,白驹过隙。

从消费做品的角度看察,传统评书的产量已经被海量的有声新书大大地超越了。

从消费文化用品的角度审阅,有声新书给人们开垦了一个听书的宽广空间。

有声新书和重生代听书人联袂出席,那里有我,极有可能也有你的身影。因为,现代的有声书世界翻开了我们熟悉世界的一扇窗,窗外美景召唤着你我。

让我们稍事歇息,带着欢愉的心绪一同走进那个灿艳多彩的新听书时代吧!

0
回帖

听书的进化史(一) 相关回复(1)

雾遮青山
雾遮青山
沙发
听书的进化史(一):传统到现代的听觉知识之旅。
传说1个月前 (06-14 16:02)回复00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