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篇之106:七日八识

5小时前 (05:06:08)阅读1回复0
王富贵
王富贵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6601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3202
  • 回复0
楼主

  媒介:我经常把六识说成“视听嗅味触忆(之识知)”,把六尘也说成“视听嗅味触忆(之别离相)。今日网上查了查,据说,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梨耶识。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若依我见:

  八识依次:视、听、嗅、味、触、忆、思、记。

  若论六尘,则于前六识后加一个“尘”字便是。

  若论六根,前五识后加一个“根”字便是五根;第六、七识则属意根;而第八识记(贮存)在忆起之前处于无形,没必要究其所在为妙。

  1、六尘别离相之识知:视、听、嗅、味、触、忆。(注:此六者有觉有知,故而书曰:“不是见闻觉知,不离见闻觉知”。)

  2、长短、善恶等二相别离之劳心:思议。

  3、贮存:记。(注:忆起之前,处于无形,谓之含躲,既然无形,可能就没必要论其生灭可也。)

  一、无别离心

  觉、识知、思议三者,若因不生思议(则无二相别离),最末招致刹那间之能知所识双亡(则无一切别离相),则谓之无别离心,则谓之圆觉。

  二相别离(长短善恶,思议)与别离相(山河大地,识知),此两种别离是“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序递次尽”的。

  故而,识知而不思议,则是釜底抽薪之理,则是因次序递次尽之理,谓之“劫火烧海底(火遇水而自灭),风鼓山相击(风遇山而自息)”,此句火风喻识知,海山喻不生思议。

  二、知与能所

  “知”之一字,左“矢(箭)”右“口(靶)”,箭进靶子之相,即喻能所。“矢(箭)”是能射,喻“能”;“口(靶)”是所射,喻“所”。故而“知”之一字,便是“能知所识”。

  三、法字

  “法”字,一则指办法(秘诀),二则指修秘诀之时“所知的对象”,奢摩他所知的是一空境,三摩钵提所知的是忆尘,禅那所知的是任运视听嗅味触忆之六尘。此与古代分类中把“法”字回类于六尘之“意尘”有所差别,为何如斯?

  六祖:“别离一切法,不起别离想”,便是“能善别离相,第一义不动”,是指见闻觉知(识知视听嗅味触忆之别离相)而不生思议(则不生长短善恶等二相)。(注:事非顿除,因次序递次尽。先灭二相别离,从而末将招致别离相之寂灭。)

  那一句中“别离一切法”之“法”字,便不单单指“忆尘”,而是指“视听嗅味触忆之六尘”。

  四、五八六七果因转

  生:前五识视听嗅味触别离相,进而贮存成第八识(记、贮存),由此而出第六识忆,对忆尘停止进一步的长短善恶等二相阐发谓之第七识思议。

  灭:不生思议(灭第七识),从而招致能知所识双亡(前六识之灭)。而此中第八识记(贮存),在忆起之前处于无形,可能就没必要论其生灭了吧。此乃粗论,得其大致。

  若做细论,能否不思议(灭第七识),招致忘忆(灭第六识),进而招致能知所识双亡(前五识之灭),则没必要纠结之,或许因人而异。(注:好比《自信心铭》先言“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后言“一切不留,无可记忆”。)不生思议之人,则无长短善恶;无长短善恶之人,则无所求;因而不生思议之后会招致什么,实乃不成逃求,任之可矣。

  五、一周七日

  第八识既然处于无形,则没必要论之(注:若讨论之可见《随手篇之如来躲》)。那么,则论七识。

  老子曰:“道常无为无不为”。佛陀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六祖曰:“别离一切法,不起别离想”、“若见实不动,动上有不动”、“能善别离相,第一义不动”。《证道歌》曰:“若实无生无不生”。若按我说:“视听嗅味触忆,而不生思议”。

  据说天主七日创造六合万物,六日有为,第七日歇息。故而人法之,六日工做,第七日歇息。那么,我今言之,前六识视听嗅味触忆有为,第七识思议无为。

  故而总回是不生思议,故而六祖曰:“人心不思,本源空寂”,《自信心铭》:“绝言绝虑,无处欠亨”,《证道歌》:“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永嘉集》:“心言不克不及思议者,可谓妙契寰中矣”!

  此言前六日工做,第七日歇息。

  至于,有些人勤于修忆(净土宗,特殊喜好在第六日与佛一路工做,因为紧邻之次日就要歇息了),有些人忆尘削减(第六日半休),有些人忘忆(第六日也歇息,则一周双休了),有些人憧憬着七日皆不工做的生活(奢摩他,寂照,忘尘息念,其实刚起头仍是属于一个所知的空境,空境也属识知,故而其实也还在默默的工做,不外忘尘有利于不思,不思则第七日歇息),那些就因人而异了。唯有第七日歇息,此乃所有人都须遵从,故而“心言不克不及思议者,可谓妙契寰中矣”!

  其实,若七日绝对而继续的都不工做了,生活难以继续啊。故而若论七识(思议与识知)绝对的皆不工做了,而唯正觉,则是刹那响应。在那个刹那响应到来之前,则重点在于第七日要歇息啊!而只要第七日歇息了,则离言诠,非思量处,则一切话可能皆是戏论了,因为你确实已经不思议了嘛。

  故而,第七日歇息,即表示第七识歇息,便是不生思议,便是妙契寰中之语(此理与诸佛秘诀皆可响应,故而谓之妙契寰中)!

  六、习气三德

  三法以往有所介绍,今日仅言此中三德。

  禅那,能善识知“视听嗅味触忆”之别离相,而不生思议。为何能如斯?是因为“曲心”。

  奢摩他,寂照照寂,寂寂惺惺,不取六尘,不生思议。为何能如斯?是因为“静心”。

  三摩钵提(净土宗),念佛看想,修忆灭思。为何能如斯?是因为“专注”。

  三法独修或前后或齐修,而有二十五种。那么,你合适哪种,则先论你之习气,偏向于其中何种。

  若你是曲来曲往之人,则合适禅那。

  若你是身心俱静之人,则合适奢摩他。

  若你是专注不移之人,则合适三摩钵提(净土宗)。

  结语:不生思议,则妙契寰中。若论其它过程,则因人有异。

0
回帖

随手篇之106:七日八识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