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曲苑杂坛》的杂谈
央视《曲苑杂坛》是个几乎人人爱看的节目。开播多年来,在普及“相声”、“杂技”和“小品”常识、培育提拔人们文艺兴致甚至道德情操方面起了不成低估的感化。但仍然有些不敷,有值得改进的处所。我从一个通俗看寡的喜好和赏识兴致动身,说说我的观点。
一,“曲”和“杂”
“曲苑杂坛”那个栏目名称很好,一看就晓得它要“以曲为对象,在杂上做文章”。但做到了没有呢,我认为还没有。当然,做为一个门外闲人,我其实不晓得“曲苑”那个各人族中到底包罗哪些成员,我只是如许想。好比:湖北大鼓、京韵大鼓算不算?苏州评弹、河南坠子算不算?还有良多带有处所特色的小文艺款式,按说都应该是“曲苑”家族的成员。但在那个栏目中却没有或很少看到,那是件令人遗憾的工作。
再:“杂技”算不算“曲”?
有时,我又想可能是我理解错了。“曲苑杂坛”原来指的就是“曲苑”和“杂坛”两个部门,而“杂坛”就特指杂技。假设如许,那就是我的错误了。但我还想:曲艺和杂技那两个(一艺一技)不相联属的工具为什么必然要放在一路?我们既是一个曲艺大国,又是一个杂技大国,来个一分为二,建两个栏目,让我们一次就能看个够欠好吗?
二,“陈”和“新”
“曲苑杂坛”那个栏目在推陈出新方面,也做了良多很有益的工做。我很感兴致的有:“洛桑学艺”、“放驴小子”,把一些小身手用持续剧的形式串起来,让你看了还想看;一些立异的杂技节目,栏目用较大篇幅将其推置在看寡面前,让人耳目一新。那些,都是值得称道的。
还有一种是“扮装相声”,那算不算好的立异?那个应该讨论。做为一个通俗看寡,我持否认立场。理由是:第一,它完全离开了“相声”的形式特征,由“说”(以“说”为主)蜕酿成了“演”;那不是“立异”,是“革命”,革了相声的命。第二,
“扮装相声”和小品没有区别,从内容到形式完全合成了熔化了。
就象一个偷情的女人,分开张家和王家汉子成婚了,我们还能说她是张家女人吗?“立异”,我理解只能是在不改动原有特征(相声之所认为相声的根本特量)根底上的开展。就象阿谁张家女人,她反面丈夫离婚,只和王家汉子明来暗往,我们仍是并且应该认可她是张家女人。红杏固然出墙,但“根”还在院子里,它仍是那家的红杏;如今,连根刨起移栽到另一家院子就另当别论了。那事理,应该是一样的。
央视是个批示棒,我认为推陈出新要隆重。
三,“演”和“串”
演的事说罢了,下面再说说“串”。节目标起头前、完毕后,节目和节目之间,主持人要说一些话将所有节目连成一个整体。那些话,有人称之为“主持词”,有人称之为“串台词”。不管称什么,目标只在“串”。
汪文华很辛勤,既是造片人,又是编导,仍是主持人。《曲苑杂坛》的串台词是不是她写的,不得而知。那些串台词零丁看某一段,从语言到内容都还好。但是,从整体上看,有弊端;它让你感应“三言两语”,它让你感应“很罗嗦”,因而你会觉得没写好。
弊端出在哪里?我觉得问题出在节目和节目之间那段话。
那段话构造根本不异,内容大致附近:先说节目从哪里来,再说节目若何好,结尾说期看各人喜好。只听一段,当然好;段段如斯,就让人有罗嗦之感。再则,每段讲解都显得热情有加,有“套近乎”之嫌;想想看,那又焉能不让人腻烦?节目和节目之间那段话想把两个节目连起来,现实上是很好写的;就象在平面上的两点之间连一条曲线一样的随便。央视大型晚会的串台词都很好,《曲苑杂坛》应该学一学他们。
最初,我向节目组提四点定见:一,凸起重点,以曲为主;二,尊重传统,别滥立异;三,节约时间,切忌罗嗦;四,以量服人,不套近乎。
原文做者所属博客:醒卧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