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二人转是怎么来的?

6小时前 (12:27:25)阅读1回复0
花花
花花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6710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3421
  • 回复0
楼主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意儿、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 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处所戏等。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时髦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二 人转那个名字最早见于1934年4月27日《泰东日报》第七版 “……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路数人,即乡下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打扮 各类角色,演出唱曲……”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跳舞大会 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与表演,从而二人转那个名 字初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认可,并喊得越来越响。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根底上,吸收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跳舞、身材、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 有近300年的汗青,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二人转在汗青上曾构成东、西、南、北四个门户。东路以吉林市为重 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 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本地民歌影响, 唱腔斑斓。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谚语。后来各门户扬长避短,互相合成,构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0
回帖

东北的二人转是怎么来的?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