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真正的转折点--“小三大战争”

4小时前 (15:31:33)阅读1回复0
kewenda
kewenda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6695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3390
  • 回复0
楼主

  关于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历来有很多说法。八九十年代因为寡所周知的原因,支流鼓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更多的时候则认为是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争”,当然也有一些少数人的观点,例如认为是“三大战争”之前的济南战争,或者更早得多的孟良崮战争,等等。我认为那些看点都是经不起琢磨的。所谓转折点,当然是指战场形势呈现关键和本色改变的时间。既然称为“转折点”,那么在那个点之前,蒋介石应该仍有战术上取胜的可能;而在那个点之后,国民党就败局已定,区别只是败多败少,败早败晚,败得难不难看的问题了。

  由是看之,“三大战争”之后,国民党确实败局已定,但那是智力一般的通俗人都能一眼看到的事实,完全没有手艺含量。假设国军将领都是那个时候才晓得败局已定,那他们就实的太脓包,解放战争也不消打4年,1年就够了。当然不是如许的。细看“三大战争”的过程能够发现,不只那三个大战争,并且几乎所有的小战争和战斗都是由PLA主动倡议,积极求战,国军则是被动应战,以至消极避战。那息争放战争前期和中期的情状完全差别,那时候PLA可是尽量制止主力决战的,国军也勇于主动进攻,积极逃求决战的时机。那就阐明在三大战争前,以至在济南战争之前,那场战争就已经到达了转折点,大大都国军将领和队伍也明显地觉得到了那个转折点,觉得到前途的阴暗和渺茫,失往了打赢的自信心。当然,PLA上下更能觉得到那个转折点,因而士气高涨,自信心爆棚。两边以如许的形态停止决战,成果可想而知。因而在济南战争和三大战争中,国军绝大大都队伍,包罗那些曾经战功赫赫的队伍的表示几乎一团糟,不只输,并且输得非常窝囊,投诚和“起义”的也数倍于前,只要黄百韬等少数队伍还算打出了应有的水准。

  济南战争很明显地就是PLA主动求战,国军守军被动应战,援军消极避战,而就战争规模和济南的重要性来说完全不该如斯。那么显然,实正的转折点必定是在济南战争之前。1948年8月是两边休整和总结的时间,无大战事。我认为那个转折点呈现在1948年3月~7月间,次要由三个“小三大战争”构成。下面是摘自收集的材料,那些材料介绍了那三个战争的概略和战术意义,但对它的战术意义却没有熟悉和重视:

  一、四战四平

  四平收复战:1948年3月4日起头外围战斗,3月12日起头总攻,3月13日完毕。四平的解放,关于东北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同国民党戎行大规模做战,运转军力和军需物资等,有着重要感化,同时也拆除国民党军沈阳至长春的重要跳板,使其陷于首尾不克不及相顾的境地。我军投进9个师4个炮兵团,进攻守敌19000余人,我军以4931人的伤亡获得了四平收复战的成功,全歼国民党戎行19000人,四战四平为我军的城市攻坚战供给了保贵的体味,为东北我军组织策动辽沈决战创造了需要的前提。

  二、豫东-兖州战争

  豫东战争:1948年5月24日~7月6日,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域停止的一次会战。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和中原野战军一部,持续做战20天,消亡国民党军1个兵团部、2个整编师师部、4个正规旅、2个保安旅,连同阻击战共消亡国民党军9万余人。豫东战争,削弱了中原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摆荡了其据守战术要地和长途灵活援助的自信心,同时也磨练了人民解放军停止城市攻坚战、运动战和平原地域阻击战的才能,为进一步开展中原、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前提。此役是解放战争战术进攻阶段,我军施行的一次胜利的运动战。其特征是:参战的军力多--解放军20万,国民党戎行25万,歼仇敌规模大约10万,超越了其时的汗青规模,堪称淮海战争的预演。创造战机的手段在此役中得到进一步开展,概而言之为"攻敌必救,调敌出援"。

  兖州战争:1948年5月29日~7月13日,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在山东省兖州及其以北地域对国民党军停止的攻城打援战争。又称津浦路中段战争。此役,共歼国民党军6.3万余人,收复和霸占泰安、曲阜、邹县、兖州、济宁等城镇12座,有力地策应了西线兵团在豫东做战,使鲁中南、鲁西解放区连成一片,进一步孤立了济南国民党军。

  三、临汾-晋中战争

  临汾战争:1948年3月6日~5月17日,历时72天,共毙伤俘国民党军2.5万余人,俘山西太原“绥靖”公署所属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总批示梁培璜。至此,晋南地域全数解放,吕梁、太岳两解放区连成一片。

  晋中战争:1948年6月11日-7月16日,是中国战争史上乖巧用兵、以少胜多的闻名战争。徐向前率领仅以处所队伍为主的6万人,持续做战一个月,一举消亡国民党精锐之师10万之寡,堪称用兵奇略,深得毛泽东的赞扬。晋中战争历时40天,解放军连克县城14座,消亡阎锡山野战军总司令部、5个军部、9个师、2个总队及保警团队7.4万人,民卫军等2.6万人,此中俘敌80770人,毙伤19600,共计100370人,庇护了晋中麦收,为此后攫取太原创造了有利前提。

  那期间PLA停止的较大规模战争还不行那些。例如西北野战军1948年3~4月的西府战争,歼敌2.1万并收复延安;太岳兵团1948年3~4月的洛阳战争,两度攻占汗青名城和曾经的陪都(1932年)洛阳,国军竟然最初舍弃,阐明此时其军力已经捉襟见肘;中野6纵及桐柏、陕南军区的主力,于7月3~16日突然倡议襄樊战争,全歼敌军2万余人,活捉康泽,占据军事重镇襄阳、樊城及老河口等地域,等等。

  可见在1948年3月~7月间,PLA的表示已非常生猛,和上一年比拟大有朝上进步。不外那段时间国军的表示也另有可圈可点之处,例如豫东战争和西府战争的后半段,与及临汾的守城战。总的来说固然国军胜少负多,缺失较大,但还有一些主动进攻和积极援助的动作,战绩上也并不是全输。但是颠末那些战争之后,毛泽东在1948年7月就说,“解放战争就象登山,最困难的阶段已颠末往了”;粟裕在1948年8月给中心军委的报告请示中则说,“团以下干部保命思惟严峻,因为眼看革命就要成功了,却不晓得本身何时报销,很想尽快回到大前方享福”。那就证明,PLA上下大大都官兵最迟在1948年8月就已经强烈地预感应最初的成功即将到来;相反,国民党方面在同年8月的南京军事会议上则是哀鸿各处,怨声载道。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合格的职业军人,不管他属于哪一方,那个时候都应该估量到战争的结局了--当然,还在梦想“一战定山河”的蒋委员长除外。此人底子不晓得本身的队伍能不克不及战,敢不敢战,全凭一厢情愿决定军国大事,其败自招,其辱自取,只是可惜了那些忠实于民国抱负而为之奋战的职业军人。

  那么职业军人的预感根据安在呢?那就必需从战术而不但是战术层面长进行阐发。

  东北战场:

  1948年3月之前,国军在东北战场上确实已经处于下风和被动,但实正成为“死棋”却是在四平沦陷之后。因为在此之前,国军要撤出东北,收缩到关内,所面对的只是政治上的压力,军事上仍然是可行的。蒋介石在1948岁首年月就有撤出东北的诡计,只是还想看看一段时间。因为东北事实上由国民政府管治的时间很短,东北的政治权力在国民政府中的影响其实不大,因而本色的政治压力也不会很大,次要是体面问题。假设军事上确实求助紧急,体面仍是会让位于军事的,蒋介石不会蠢到连那个急缓轻重也分不清。

  但四平沦陷后情状变得复杂了。被包抄在长春的是十几万人马,不是区区几千人或一两万人,里面还有很大部门的嫡派中心军。那么多为“党国”效忠的军人你管不管?假设撒手不管,势必让其他国军官兵为之心冷,为之愤慨,以至可能发作叛乱。摆荡军心,当然是比摆荡民气更间接更致命的冲击。因而蒋虽有撤离的设法,却不断优柔寡断,没有实正付之动作,也就不难理解了。PLA霸占四平对东北以致全局的意义,现实上比霸占锦州还要大。

  中原和山东战场:

  孟良崮战争后到豫东战争前,PLA在那个战场上的形势其实是很不乐看的。中野跃进大别山,战术上是得是失暂且不管,战术上必定是得失相当的。华野食掉74师后自信心膨胀,分了兵还想一口再食几个大胖子,成果接连打了几个所谓的“消耗战”(按支流军史说法),最初还给扫荡了胶东根据地,失往了威海那个重要的港口和补给基地,进进了“最困难的期间”。为此粟裕已屡次查抄,而毛和中心军委也渐渐对华野的做战才能起头思疑。其时毛的设法是让粟裕带3个纵队过江,骚扰国统区前方,而且已经构成了中心决议。是粟裕本身“斗胆力陈”,又立下“军令状”,对峙要在本地再打几仗。能够说,粟裕此时已经是背注一掷了。假设那一仗打欠好,不要说失败,只如果未如抱负,他即便不被撤换,也只能乖乖地带队过江,很可能重蹈刘邓的覆辙。

  豫东一战,不只战果大超预期(一个战争就超额完成了毛给的歼敌目标),更是打回了粟裕的自信心,也打回了毛和中心军委的相信。关于国军而言,则是那只食掉74师的猛虎又回来了,那无疑是一场噩梦。并且此次毁灭的不只是一个整师,更是一个实力不弱的兵团。那么国军还有什么办法包管本身不被消亡呢?根本没有了,除了龟缩到一路密集防卫。但如许一来,国军的灵活才能就丧失殆尽了,战场的主动权完全倒向PLA一方。

  因而豫东-兖州战争的成果,完全改动了中原和山东战场的形势,由对PLA非常倒霉酿成对国军非常倒霉。到1948年8月,固然外表上国军仍然据有济南,开封等省会和徐州,郑州,青岛,威海等重要城市,但现实上已被朋分包抄在各个据点不克不及动弹了--只是那个朋分包抄相当水平上不是实正军力上的朋分包抄,而是心理上的震慑,由患得患失开展到畏敌如虎。

  所以有些国粉和蒋粉对济南战争不平气,认为是吴化文的“起义”坏了大事,那是没有事理的。且不说吴的“起义”是在战斗打响几天之后,即便他死战到底,王耀武又能对峙多久?顶多就是由守一个礼拜酿成守两个礼拜,PLA的缺失大一点罢了,素质上没有几区别。要晓得粟裕之所以决定打淮海战争(虽然最后仍是“小淮海”),就是因为济南战争只动用了攻城的50个团,本来预备打援的70个团竟然一枪未发!那也让PLA彻底看穿了国军的虚弱和惧怕,不打你打谁?此时不打更待何时!根据其时国军的战力和战意,根据皖北和苏北到济南的间隔,王耀武要比及援助,至少要对峙1个月以上,那可能吗?!

  其时不只国军的一般队伍已没有做战的勇气,连主力队伍也已经失往了取胜的自信心。黄百韬在无线电中听到王耀武细细吩咐家事,就对手下说“王没有死战的决心”,“此行必是白忙一场”,意即没必要当实往救了,应付一下即可。那至少不像阿谁曾经十分强悍也自诩尽忠报国的黄百韬说的话,可见黄的战意也不比王强几。当然黄的游移也许有现实原因。黄部在豫东战争中号称“大捷”,但其实黄的核心班底在战斗中的缺失也是很大的。那由战况的惨烈可见一斑,缺失不大是不成能的,而那个缺失在国军方面是难以敏捷整补的。因而他硬不起来,以后在淮海战争中25军的表示也有所不如前。同样的事理也能够加之于邱、李等兵团上,以至没有间接参与该战争的其他兵团上。

  无论是心理上仍是本色上,第一个省会城市(开封)的失守和第一个兵团级主力(区寿年兵团)的毁灭,对国军的冲击是极为繁重的。PLA固然也为此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没有豫东-兖州战争,就不会有济南和淮海战争,更不会有国共两边对战术决战立场的改变。正如霸占四平对东北战场的意义一样,豫东-兖州战争对中原和山东战场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争,只是以前不断被人低估了。

  华北战场:

  相关于前两个战争,临汾-晋中战争的意义更随便被低估,因为它消亡的次要是阎锡山的处所派系队伍,并且徐的队伍持久不是四大野战军序列。但临汾-晋中战争对后来国共主力决战的成果甚至整个汗青历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假设没有该战争,PLA可能仍是决战成功,但会胜得比力困难,缺失会多得多。而国军也可能会获得一些部分的战绩,多撤出一些队伍,从而使解放战争的过程大为耽误。以至当国共再次和谈时,国民政府有了更多的实力本钱,才有可能谈出相对较好的前提,达成某种妥协,那么以后的汗青历程也就可能改写了。

  有了该战争,PLA在后来的决战中才气完胜,也一定完胜,而国军只会完败和瓦解。为什么如许说呢?因为该战争不只改动了华北战场的形势,更重要的是,彻底震慑和牵造了傅做义集团。傅集团不只军力雄厚,并且在对PLA的做战中几乎不断连结了常胜笔录(当然也可能和他的敌手是PLA中较弱的一收有关)。由绥远起兵到大同-集宁战争,到不变平津,再到奇袭西柏坡,假设以“方面军”的条理计算(兵团只是集团军级别,整编师只是军的级别),傅做义集团对PLA的战绩是所有集团中更好的,优于徐州和武汉集团,更优于东北和西北集团。在1948年3月之前,次要因为傅做义集团的战绩,国军在华北战场是处于优势的,傅集团也是所有国军集团中最不恐惧PLA的。固然PLA通过清风店战争和霸占石家庄稳住了阵脚,但只是部分的改变,不会对傅集团的做战自信心产生太大的摆荡。

  假设没有临汾-晋中战争,当PLA策动济南和辽沈战争时,傅做义集团将会积极援助。那么那两个战争的过程就会复杂得多。临汾-晋中战争之后,阎老西面对绝境,底子不成能对PLA有何威胁,华北形势急剧恶化,傅集团自顾不暇,也就不成能再援助济南和锦州了。有人会说,傅做义“素怀异志”,和老蒋有矛盾,即便本身没有威胁也不成能援助济南和锦州。那种说法太绝对了。在两边主力决战的紧要关头,傅必需考虑本身的责任和退路问题。如果老蒋输了还好说,天然没才能赏罚本身,如果老蒋赢了,或者打平呢?因而即便做做样子,虚张声势也是必需的。不要小看那个虚张声势的感化,在主力决战中,任一方多一点或虚或实的力量,也可能吸引对方的重视,摆荡对方的决心,成为压弯骆驼的最初一根稻草。何况傅做义未必不会实救援,也未必敢做,或者只愿做假动做,事实在政治理念上,他和老蒋的配合点是远多于共产党的,不然他早就“起义”了,何需比及平津战争败局已定之后?因而在临汾-晋中战争前,傅做义积极援助主力决战的可能性大于50%,剩下的可能性至少也是虚张声势;那两个战争之后,汗青事实表白,傅的实动做和假动做均为0,那里的区别太大了。

  至于其他战场,例如西北和华中战场固然也没有给老蒋几好动静,但相对来说,那些战场的重要性显然远不如上述三个。因而将四战四平,豫东-兖州战争和临汾-晋中战争称为“小三大战争”,称为“解放战争实正的转折点”是毫不为过的。应该说,“小三大战争”之前,国军在全局上还有必然优势(实正优势的仅为东北,西北略差,但重要性较低);而在尔后,无论战场形势仍是军心,战力都极倒霉于国军,更倒霉于决战。但此时战与不战已经不是国军能决定的了,PLA已经强大到能够指哪打哪的水平,不是想躲就躲得过的,因而最初兵败如山倒也就不成制止了。

  最初测验考试从纯军事的角度切磋一下国军失败的原因。当然如许的讨论已经良多,所以其别人已有的看点我就不再反复,只想谈几个较少人提出的问题:

  1.国军二三线队伍太弱

  网上国粉经常夸耀国军对PLA的一些胜绩,在他们的描画下,PLA的成功不是纯属碰大运,就是外部权力援助的成果,或者间谍和谍报的成果,总之是胜之不武。天然,支流鼓吹不成尽信,但那些国粉们讲的故事却和支流完满是一个套路,说多了其实也只要反效果罢了。中立和客看地看,国军对PLA确实曾有很多成功,出格在战争的初期和中期,但细细讲究能够发现,那些成功绝大部门是由少数国军主力队伍获得的,而做为大大都的国军二三线队伍在整个内战中几乎完满是乏善可陈。

  那里的所谓“国军主力队伍”,不只指中心系的“五大主力”,也包罗一些处所派系的主力和其他队伍,例如黄百韬的25军,傅做义的35军,桂系7军,粤系64军,等等。若仅以战斗力而言,以至青马马队也能够算是“主力”之一,但其所在战场重要性较低,对全局所起的感化也有限。权衡原则是整编师或军的级别,与PLA的历次战斗(团级以上)中总的来说胜多负少。以如许的原则算,数来数往不会超越15个整编师或军的规模。

  而国军的二三线队伍就差远了,根本上只要挨打,溃散,被歼,被挠俘虏的份。既攻不上,也守不住,更拦不了,以至(溃退后)收不回来。因而在许多战争中,国军老是能表露出足够的弱点给PLA挠住,而本身的战争企图老是难以实现。其实国军并不是不想,更不是没有测验考试围歼PLA,但整个内战过程除了金门一战因为特殊的天文前提实现了围歼,象样一点的胜利围歼根本没有,原因就在于二三线队伍太弱。要实现围歼,光有主力的骁勇善战是不可的,还得其他队伍共同。那些共同的队伍能够进攻力不强,但至于应能守得住,截得住,或者更低限度的要求也是,必需能有效地迟滞敌方的打破和推进。相对而言,PLA的二三线队伍表示要好得多,而主力和非主力之间的差距也小一些。因而无论进攻,防卫仍是突围,PLA的战争企图都随便实现。

  小我认为,那才是国军之所以越打越弱,越打越困难在军事上最重要最间接的原因,而所谓国军内部的派系之争的感化则是被有意无意地强调了。值得进一步切磋的是,国军为何实行那种只重精兵,漠视其余的政策?那应该和国军的汗青有关。

  国军早期的敌手次要是北洋军阀和处所军阀,那些军阀队伍的组织性是很差的。打胜仗还能够,一打败仗几乎就是间接溃散了。国军只需要以已方精锐击破对方主力,剩下的就能够轻松拾掇。因而无论中心系仍是处所派系的国军,城市十分重视主力队伍建立,而资本毕竟是有限的,特殊在昔时落后的经济和消费力下,其他队伍就只好漠视,构成头重脚轻的场面。

  同时,在国军的战争常识中,围歼只要理论上的概念,没有实战的体味做为支持,当然也就不懂得若何有效地组织和包管围歼。抗战次要是防卫,也和围歼根本无关(却是和被围歼有关)。在战法上,日军经常是一对多,而非PLA的多对一。因而抗战不克不及增加国军组织围歼的体味和才能,只是增加了国军防卫的体味和才能,但那种体味和才能也只对具有必然做战水准的队伍才有意义,而许多国军二三线队伍是达不到更低要求的。因而我们看到内战中,部门国军队伍的防卫战打得很超卓,而更多队伍的防卫仍然是垃圾。

  偏偏PLA最强的强项是其组织性,按阎老西的讲法,PLA最凶猛的处所,是“失败的时候还能把队伍收回来,而我们是做不到的”。如许,PLA即便战败,仍然能连结建造,从而敏捷恢复战力;国军二三线队伍即便没有被围歼,没有被挠俘虏,溃退途中也会溃散大半,建造不存,骨干不在,战力当然很难恢复。如许国军即便成功,也难以实现预期目标,战争越挈越长,仗越打越没自信心。孙子早有名言,“兵贵胜,不贵久”。在一场久挈未定的战争中,再精锐的队伍也会师老兵疲。不要说国军,强如美苏者,在越南,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是如斯。待到主力队伍的战力战意也起头衰竭之际,就是国军总崩盘之时。

  假设要一句话总结国军内战失利的军事原因,那就是精英主义败于布衣主义。

  2.大都“名将”成色不敷

  国军“名将”大致分为北伐名将和抗日名将两类,或兼而有之。似乎他们的才能得到了实战查验,其实否则。因为北伐,包罗后来对“新军阀”和其他处所派系的战争,敌手是不进流的;而抗战是民族战争,中下级官兵的主看能动性,勇猛固执,自觉连合等均远非内战可比。因而北伐的战绩必定是强调了“名将”的才能,而抗战的战绩至少也是放大了“名将”的才能(出格抗战后期有美国的军援和掌握造空权)。至于有些出于鼓吹需要而滥封的“名将”,就更是浪得虚名了。相反,PLA的名将至少在1949年以前大部门是名副其实地打出来的,其时的PLA并没有鼓吹“名将”的需要和才能。国军“名将”因其名而委以重任,但现实上却是难孚寡看,误国误军,典型的例子如张灵甫,王耀武,杜聿明等。国军将领相对PLA的才能差距,其其实第一次内战期间就足够表露了,只是那时国民党总的形势向好,严峻的问题被漠视和掩盖了。

  3.更高指导蒙昧无能

  当然,本文是纯军事角度,那里也仅指军事上的蒙昧无能。国军虽然有如许那样的问题,但至少在内战发作前是具有较大的整体优势的,它的许多问题也不是不成以通过理论查验和纠正,至少是改进的。抗战后政令的同一和灵通远非抗战前可比,内战过程中,按本文看点,曲到1948年3月以前都还有争取全局成功的时机,1948年3~8月期间也仍有争取面子和平的时机,而蒋介石都没有做出准确的动作和决策。因而毫无疑问,老蒋本人应对内战失利负上最严重的责任,至少一半以上的责任。蒋粉们欠好好深思本身偶像的过失,反而一再掩饰,以至弯曲事实,蛮横无理,不只令人不齿,也只能招致一次再一次的失败。

0
回帖

解放战争真正的转折点--“小三大战争”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