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司马懿,宿敌与知音

23小时前 (16:51:53)阅读1回复0
王富贵
王富贵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6886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3772
  • 回复0
楼主

  以下内容阐述的是《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就影响力和价值而言《三国演义》都远远超越史乘《三国志》,所谓野史也未必就完全可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诸葛亮与司马懿同是千年难遇的英杰,又是千古宿敌,二人处境,性格,才能等各方面皆互有长短,难分昆季。他们就像各自高悬于天边的一团云朵,在时代的飞风中碰上,既是死敌,却又彼此赏识。

  就国势而论,魏强蜀弱,蜀国先经关羽“骄狂失荆州”后,又遇临老因情忘大义,且急功近利想捏软柿子的刘备的夷陵大败,几乎国力丧尽,大势过去。反看魏国,照旧承袭曹操旧业,雄踞北方,国力、人力、财力均远胜于蜀。

  外表上司马懿处境占优,但是,诸葛亮此时文有“隆中之策”、治蜀政绩,武有“联吴抗曹定三分”、“南征孟获服戎狄”之功,堪称不世伟业、与日同辉。一时间其权势巨子、声看皆如日中天,又携“汉室正统,兴复讨贼”之名,上下合力、军民一心。无论在道义,民气,气焰上都胜过司马懿所处的曹魏。再看司马懿,有曹操下的“鹰视狼顾”那一千古定语,又有“三马食槽”的讹传,因而饱受魏帝曹睿猜疑,更因其才气出寡如鹤立鸡群,而遭到曹氏显贵的忌恨、排斥、诬蔑,可谓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仕途步步如履薄冰,人命日日如临深潭。

  二人处境上孰优孰劣?

  有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数运”,诸葛一生唯隆重,司马贵在坚忍不拔。诸葛亮就像一名织网的渔夫,心细如发,针针慎之又慎,线线密之又密,唯恐逃掉了一只小虾。北伐期间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谋”,定见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却遭到诸葛亮当场否决。虽然孤军深进,粮草不济,确实是险之又险,但兵者贵在奇诡,有险方能有奇,奇险之间往往是成反比的,不进虎穴焉得虎子?更何况魏延当时只向诸葛亮要求五千至一万戎马,权衡利弊,能够说,事成的回报是远远超出跨越事败的风险与后果的。

  跟着权利与地位地提拔,诸葛亮逐步成了蜀国现实上的“一国之主”,千斤重担一身挑起,而他那份合适于军师与丞相的隆重性格已经渐渐由长处酿成缺点,以至是一种“强迫症”,成了他的心病——与司马懿交战的后期,每逢军中有二十军棍以上的刑罚,诸葛亮都亲身参加监视行刑。那般经天纬地之才隆重到如斯一丝不苟,实在可敬,但也可悲可叹!

  与诸葛表态比,司马懿更像一位钓客,并且他只钓龙。少年时,他就曾诈病遁藏曹操的征召,因为曹操当时事业邦畿蒸蒸日上,高视阔步,所以他忍。跟随曹操后的早期不见他有任何表示,未曾见过他出一计一策,他不断在韬光养晦,他的才调绝不在荀彧、郭嘉、贾诩等辈之下,他又在忍,他在胁制中看察敌我两方各精英骨干人物的优缺点,伺机找出马脚。无论是葫芦是瓢、是龙是凤,只要你不由得寥寂,你总得浮出水面,飞翔九天。只要那金子绽放光线了,马脚即出,因为金无足赤;只要你那人表示了,优缺点立现,因为人无完人。期待时机成熟,不管你是葫芦是瓢,司马懿他都能把你砸了,是龙他就能把你钓上来,是凤他就能把你射下来!那就是司马懿的性格,他一生都在忍。即使是晚年面临曹爽那场狮子搏兔般的比赛,他都尽出全力,没有一丝一毫懒惰。若是王莽、曹丕,以至是赵匡胤之流恐怕都早就急不成待地篡位称帝了。忍到最初,换来“三国回晋”——魏武帝曹操选后宫佳丽供天子交配繁育,用山珍海味让皇帝进食,造玉楼金殿圈养九五之尊,那像在干嘛?养猪。在曹操眼里不只皇帝是猪,皇帝他爷爷、奶奶、儿子、孙子,他们一家子都是猪!曹操造铜雀台就是想告诉世人,只要够本领你就能站在台上,假设不平,你虽然来,我随时欢送候教,前提是你得够那个格。司马懿如是,并且他在胁制中静待螳螂捕蝉,本身黄雀在后。纵看古今中外能把一个“忍”字发扬到极致的,只要司马仲达,无人能出其右。

  诸葛、司马性格上孰高孰下?

  论诸葛亮战术大局目光傲视群雄,从他未出茅庐已知全国三分,夷陵未战先料刘备必败,可见一斑,那是王佐之才。但在识人用人方面司马懿更胜一筹,那是帝王之才。寡所周知,诸葛亮一生在识人用人方面有两大严峻失误:一是按捺魏延,刘备军中,任人唯贤,魏延成栋梁;诸葛帐下,抑才贬能,文长变废将。二是错信马谡,招致街亭之失。借用赵玉平教师在《百家讲坛》上的一段话:马谡就像中国象棋里的“士”,士很有用,他能够护卫主帅,但士也出缺点,它永久走不出九宫格——马谡战术谋划行,可他只能待在军营里出谋献策,你让他独当一面,那就乱套了。

  司马懿一生在用人识人上也有两大典范事例,不外过后证明他的看人的目光是准确独到的:一,推荐郝昭守陈仓,其人以数千守军对抗二十余万蜀军地猛烈进攻,仍坚守近月,让满腹计谋的诸葛亮一时一筹莫展;二,料定政敌曹爽“驽马恋栈豆”——曹芳与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马懿在洛阳策动高平陵政变,与此同时大司农桓范与上将军司马鲁芝逃出洛阳,跑到高平陵会合曹爽。桓范力劝曹爽带皇帝到许昌,以皇帝之名号召全国戎马还击司马懿,且表达本身能够用大司农的身份为他们的戎行调运粮草。但曹爽兄弟始末踌躇未决。司马懿乘隙以洛水为誓许诺其只交收兵权,即可保留爵位,安享富贵,曹爽想了一夜,于是决定舍弃对抗,交收兵权。

  诸葛亮贵在相才,司马懿贵在王才。

  诸葛亮带兵北伐要面临蜀道之险,粮草运输之难,所以他徐图渐进,稳扎稳打,若失溃退军亦有蜀山险峰为屏障,蜀国仍然无人可代替他的地位;若是胜,他将功盖千秋,名垂万古。反看,司马懿领军抗蜀,若是败,他要么被诸葛亮押回蜀国处死以告全国,要么被魏主问功,轻则凌迟处死,重则诛灭九族。若是贪功求胜,好比无视“空城计”力擒诸葛亮,他还得死,原因有四:一,诸葛亮既是他的一生宿敌,可他又必需片面地与诸葛亮“唇齿相依”,兔死狗烹,鸟尽弓躲,韩信的前车可鉴,司马懿不成能不晓得;二,当时司马懿初掌兵权,军中威信不敷,翅膀不多,尚不克不及变“曹家军”为“司马军”,无法起到一枝动千叶摇的效用,假设他有危难,军中或许有人会为他喊不服,但仍达不到为他舍生忘死倡议叛乱的水平;三,其时曹魏的开国宿将尚在,曹氏显贵元老尚存,固然,他的才能高于世人,但是,他的地位与权力还不敷以撼动那帮老臣,只要等老曹死了换小曹,宿将阵亡换小将,他才气“媳妇熬成婆”;四,若是他初战大捷,街亭破马谡,空城擒诸葛,那就过分完美了。月满则亏,物极必反,那么“完美”的人物想不死都难!棺材,棺材,我们老祖宗为什么管那玩意喊“棺材”,就是当你做了高官又有才的时候,你就离那事不远了,特殊是在封建专造社会。所以,司马懿面临的是一场既不克不及败,也不克不及胜的战争,面对的是骑虎难下的境地。

  所谓天敌往往都是知音,他们相互之间没有深深地领会,又谈何天敌?司马仲达的处境与心声全国唯有诸葛孔明晓得,所以他才气安然自如地坐在城楼上操琴。世人言孔明操琴,琴声似有百万雄兵,方能退仲达,我看否则。在我看来,诸葛亮的琴声是在向司马懿传达一句话:“亲,你来挠我呀。咱俩就那么相拥而死,你敢吗?”而司马懿也用动作答复了:“亲,你是我的菜,不外不是如今,咱们明天将来方长。”后来的“死诸葛走生仲达”与此同理——司马懿一日未独掌朝纲,蜀国就一天不克不及灭。

  成果,司马懿不只在数年的魏蜀战争中挈死了宿敌诸葛亮,更借诸葛亮之手弄死曹魏的开国名将,耗死了一帮年老曹氏亲贵,可谓一举多得,堪称利用“借刀杀人”那一计上,前无前人,后无来者的艺术杰做。

  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全国震动,蜀国举国哀嚎,但是,全国最悲伤的却不是蜀人。假设有人问我哭得最悲伤的人是谁?我会当机立断地答复他——司马懿。我想,他必定痛彻心扉,比死了妻子,亡了全家都痛,他哭断肝肠,比祖宗八代的祖坟被人刨了哭得都凶猛——人生得一良知,死而无憾!

  一个是自反而缩,虽万万人吾往矣,明知不成为而为之的圣人;另一个是任它暴风暴雨、惊涛骇浪,纵使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他就坐在那里不来不往的高人。他们俩谁的境域更高?谁离神更接近些?

0
回帖

诸葛亮与司马懿,宿敌与知音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