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是魏晋期间的一种学术思潮,因流行于魏晋期间,故亦称“魏晋形而上学”。“玄”的概念最
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寡妙之门。” “玄” sr幽深”,形而上学即切磋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玄 学一语最早见于《晋书•陆云传》:“云本无形而上学,自此谈老殊进。
形而上学是在汉代儒学式微的根底上产生的,是黄老之学演变开展的产品,间接泉源则是汉末
魏初的清谈。
形而上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玄”)的研究息争说。形而上学思惟的骨架是老庄思
想,但又糅合儒家经义。其次要研究对象是“三玄”;中心论题是本末有无——宇宙最末存在的 根据;目标在于处理名教与天然的关系问题,从而调和儒道。
东汉末年至两晋,是200多年的乱世。跟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四分五裂,统治思惟界近400 年的儒家之学也起头失往魅力,士医生对两汉经学的烦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 纲五常”的老生常谈普及感应厌倦,于是转而觅觅新的“安居乐业”之地,醒心于形而上的哲学
论辩。
那种论辩好像后代的沙龙,大雅名流聚在一路,议论玄道,分析妙理,其时人称之为“清 谈”或“玄谈”。据清代学者赵翼《廿二史札记》记载,清谈之风始于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源起
于何晏、王弼等人。何、王都是其时的贵族名流,影响所及,便成一代风气。清谈名流有一种时 髦,就是一边潇洒地挥着麈尾(麈:类似鹿的动物,其尾可做布掸子),一边侃侃而谈,故后来有“挥
麈而谈”那句成语。
清谈的话题大都围绕着《老子》、《庄子》和《周易》展开,而那三部典范因其 奥妙深邃、匪夷所思,便被清谈家称为“三玄”,“形而上学”之名就是由此而来。
但“三玄”不外是个话题,清谈的内容次要涉及有与无、生与死、性与情、形与神、动与静、名教与
天然、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
在正统士医生看来,诸如斯类的清 谈都与国计民生无关,因而就有“清谈误国”之类的说法,以至将亡国之祸都回咎于形而上学家的清谈之
风。其实,形而上学是其时一批常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形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和人生所做 的哲学深思,是在正统的儒家崇奉发作严峻危机后,为士医生从头觅觅精神上的“安居乐业”之地Q 恰是因为那种深思,才有魏晋时代人道的自觉和个性的解放。
其时以形而上学名家著称的王弼、何晏、嵇 康、阮籍、向秀、郭象等,不管唯心也罢,唯物也罢,都是其时第一流的学者和哲学家。何晏的《论语集
解》、王弼的《老子注》和《周易注》、郭象的《庄子注》,曲到今天,也被学界视为权势巨子的注本。
魏晋之间在玄言清谈影响下所构成的放达人生和潇洒风气,千百年之下,仍自有其魅力。
东晋以后,形而上学与佛学趋于合流,做为一种时代思潮的形而上学也就渐回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