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中讨论收弟子的标准时曾说:“不得中行而与 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里的“狂”和“狷”意义相反,狂表示急进,狷表示拘谨。宋代邢焉疏曰:“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宋代朱熹对这句话有很好的诠释,即孔子的本意是喜欢能恪守中庸之道不温不火的人,可这种人太难得;既然得不到,如果有谨慎老实的人和性格狂狷的人,他觉得还不如选择性格狂狷的人,因为谨慎老实的人往往容易无所作为,而性格狂狷的人在老师的激励或裁抑之下,还是可以努力使自己的行为近乎儒家所鼓吹的大道。
孟子后来发挥孔子的思想,把人物的档次分为了中道之人、狂人、狷人和乡愿之人。孟子又解释了哪些人是狂人,哪些人是狷人。
狂人中有琴张、曾皙,这两位都是在知己死去时放声高歌的狂者,这些人动辄就言必称免舜,行为虽狂放,但志向纯洁高远;孟子认为若是连狂者都没有,就只好选则狷者了,狷者就是“不屑不洁之士”,这些人虽不似狂者那般有高远的志向,但还谨慎得足以不让世俗玷污了自己的身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