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有什么意义????

9小时前 (06:40:17)阅读1回复0
kewenda
kewenda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7168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4336
  • 回复0
楼主

  每年夏历冬至此日,不管贫富,饺子是必不成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食水饺。”那种风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冷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典范。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克不及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决然去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恰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冷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门生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冷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冷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食了“娇耳”,饮了“祛冷汤”,满身热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喊“饺子”或“扁食”。

冬至食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冷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殷周期间,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末之日。冬至节本色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施行农历。但冬至不断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祝仪式,顶峰期间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水平不亚于过年。

前人认为到了冬至,固然还处在冷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那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达年末有所回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那一天要祭拜祖先,假设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那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操纵那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夜的 "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喊做"添岁"或"亚岁",表达"年"还没过完,但各人都已经长了一岁。

0
回帖

冬至有什么意义????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