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怎么考的?,古时候是如何参加科举考试的,乡试考题和流程介绍,中国古代乡试,过程、题型与评分标准
正规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为省一级的考试,考试合格者称为举人。 明清两朝,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考试,于子、卯、午、酉年举行,因考试
常在秋季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祠。主考官二人由皇帝委派,同考官四人,此外还有负责受卷、 弥封、誊录、对读、巡绰监门、收检怀挟等官员。
考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经义四
道;第二场考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诘、表一道;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三场考试分别在八 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进行。
考生入场,要经过严格的搜查,不许挟带。入场后,每一名考生由一名号军监视,以防作弊。
黄昏时交卷,如果还没做完试卷,照例给蜡烛三根,烛尽还没有答完的,就要被强行扶出考场了。
考生交卷后,经过弥封、誊录、对读等程序,然后送主考、同考官评阅,评阅的时间名义上十 天,但真正用于评阅的时间实际不过三四天。乡试录取的名额,由朝廷决定。
考试录取后发布正、副榜,正榜录取的称为举人,第一名叫作解元,也称“解首”。如人们熟 悉的明朝的风流才子唐伯虎,因为他曾在参加乡试时取得过第一名,所以又被称为唐解元。蒲
松龄《聊斋志异•姊妹易嫁》中所言“秀才宜自爱,终当作解首”的解首,就是指的乡试第一 名——解元。
清人李调元《制义科琐记•会元解元人翰林》中所云:“伊翕庵举进士,引见南海
子,上顾学士曰:此人山东解元也,遂改庶吉士。”就是说此人当年参加山东乡试时,曾获得过第 一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