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世间八法”?若何应对世间八法?

5小时前 (05:45:54)阅读1回复0
小强
小强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7762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5525
  • 回复0
楼主

  佛经老是起始于阿难说:“如是我闻……”那点相当重要,它告诉我们许多工作。阿难笔录下佛陀一切的话语,却不曾声称那些传授来自他本身;他清晰地阐明他只是复述他从释迦牟尼佛那儿听闻到的话语。 时至今日,人人都想当原创者,特殊是上师们。我读过一些现代上师们的书,他们声称他们的教诲是本身的研究成果,是本身的发现。

  现代社会的人,不知怎地,似乎遭到新的、原创事物的吸引。但在此,我们并不是着眼于某人的创造,我们是在检视纯净实在的法──佛陀的话语。 我们栖身的那个世界受苦于无休行的不平安感,灵性事物已成为一种交易,因而像我本身那种灵性导师总觉得需要招揽更多生意。

  因为有那不平安感、因为领会人们的弱点,贩售灵性事物是很随便的。你们有些可能是生意人,因而我相信你们晓得销售是怎么一回事。先告诉人们他们应该拥有某件他们所没有的工具,然后再告诉他们购置的处所就是我那里,我有你需要的工具。 佛陀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 那是绝佳的忠告。进进灵性道路时,隆重注意很重要。 趋近灵性道路的根本体例有两种。抱负而言,我们修持灵性道路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到达证悟;就是如许,就是句点。然而,出于我们的习气,还有一个差别的体例,在工具方皆然。 在东方,释教已然成为一种像是宗教的工具。

  人们为了长命、昌隆、改进生计、小我利益、驱除某些邪灵等等而修习佛法。因而人们并不是意欲证悟,而是努力于妆点此生。 西方也好不了几。在西方,法也并未实正用于证悟。在那里,人们修习佛法次要是为了安抚本身、疗愈本身,为了放松……,为了所谓的自我生长。

   佛陀不是为了那类的世间利益而教诲佛法。也许我们认为我们是富于灵性的人,所以我们并非在逃求物量利益;然而我们仍在逃觅某种心灵上的收益,我们期看拥有快乐的人生。那两者同被视为世间利益。假设我们怀有那种动机,释教就是一条我们应该避开的道路。从自我的看点来看,释教道路根本上是个坏动静。

  我们愈是修习、研读佛法,它对自我愈显得震动,它与利己主义愈发各走各路;因而我们应该认真根究什么才是我们要的。还不太晚,我们仍然能够退出。 我们来谈谈那些世间利益──我小我有良多那方面的问题。阿底峡是印度最伟大的释教学者之一,他用很棒的体例描述。

  他说:“有八件工作让人柔弱”,意指世间八法或我们所落进的八种陷阱: ·期看遭到赞誉

·不期看遭到责备 ·期看得到

·不期看失往 ·期看快乐

·不期看痛苦 ·期看声名远播

·不期看默默无名或遭到漠视 那世间八法非常重要,我们应该熟记在心,那么就能够不时查抄我们能否落进此中一个陷阱,或以至是全数。

  查抄能否落进任何一个那类的陷阱,是我修习的核心根底。它们很随便记: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 因而我们检视本身能否落进任何那类的陷阱。我掉进全数那些陷阱,出格是第一个:期看遭到赞誉。我老是喜好被赞誉,那是我更大的弱点。我相信那发作在我们许多人身上,细小、浅薄、无用、好笑的赞誉之词,就能让我们变得十分柔弱。

  责备亦然,几句荒唐、毫无意义的责备,能带来永久的损害。 我想你们都晓得我在说什么:我们多么喜好赢,多么不喜好输;我们多爱受人存眷,多不愿意被人漠视……那一切都是陷阱。假设我们落进此中一个陷阱,我们就变得柔弱。 我老是掉进那八种陷阱。我不想失往伴侣,我期看得到赞誉,我不情愿被人责备,我想得到门生,我期看被重视,我不想被萧瑟。

  阐发世间八法 若一小我常修习身念处,当他的六个根门接触到心爱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的色境时,他会‘念住’每一个色声香味触法的接触,並看察它们的生起,以及那些色尘的四大组合,久而久之,他会得到正知正见,那便是晓得那些缘生之色尘是无常无我的,因而他就不再在意它们的得到或失往。

   同样的,若一小我常修习受念处,他会很快的就察觉到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对本身身心的冲击,当身心感触感染到苦乐时,他会立即察觉它们,並看照那感触感染的生起及它的生缘,而得到正知正见,那便是晓得那缘生之法是无常无我的,因而他会放下对感触感染的执取。 同样的,若一小我常修习心念处,他会很快的就察觉到本身心意的情况。

  他人对本身的赞扬、讥嘲、诽谤、誇誉等等,都只是别人一时的评判和主看的定见,毫无可取,好像风一般难以捉模。当他对那些赞扬、讥嘲、诽谤、誇誉加以看照时,他会发现那些评判和定见的生起,都是境尘共同别人的五根及意门,思维之后而生出來的。别人的五根及意门皆无常,所做的评判和定见又若何有常;本身的五根及意门皆无常,所在意的赞扬、讥嘲、诽谤、誇誉等又若何有常;既然皆是无常缘生之法,那又何必自讨苦头往理睬它呢? 若何去除执取? 去除对‘得、失’的执取是要看照色相的无常。

  去除对‘苦、乐’的执取是要看照感触感染的无常。去除对‘称、讥’,‘毁、誉’ 的执取是要看照心念的想、行、识的无常。 1。 看照色相的无常 ‘得、失’是对身外色相的执取,那要修习身念处,那在佛法上称为外色,包罗一切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食到的、摸到的,它们都是由四大构成,靠寡人缘而呈现,因而是无常的。

   若知色相的无常,就会晓得它是会随时变易的,或者变坏了,变量了,消逝了,換了仆人或场合等等,执取於它们只会带來悲伤和失看,也便是苦疼。 2。看照感触感染的无常 ‘苦、乐’是对身心感触感染的执取,那要修习受念处。受是六个根门接触六境时所生的,有眼触受,耳触受,鼻触受,舌触受,身触受和意触受。

  通俗的三种感触感染是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苦受,乐受是很随便发觉到的,不苦不乐受则要修习到心极平靜时才气发觉到,那要靠修习禅定。所有的感触感染都是缘生法,因而是无常的。 3。看照心念的无常 ‘称、讥’,‘毁、誉’ 是对心念的执取,那要修习心念处。心念能够简单的分为善心与不善心,修习者应晓得心有贪着,或心离贪着,心有瞋,或心离瞋,心有愚痴,或心离愚痴,心集中(收缩),或心散乱,心广阔,或心狭小,心有向上,或心无向上,心有定,或心无定,心有解脱於懊恼,或心未解脱於懊恼等等。

  一切的心态都是五根接触外头的五境带來的,它们都是缘生法,因而也是无常的。 4。看照诸法的无常 不熟悉世间本相,对世间八法的执取就是懊恼,那是因为我们的邪见的关系。邪见是在与四种邪见响应的贪根心里,即对五蕴(色、受、想、行、识)固执的不善心所,[阿毗达摩论]阐明它是一种错误观点。

  其特相是不明智地阐发事物,感化是错误地认为世间的诸行法是常,是乐,是有我,是净。它的现起是错误的理解或相信,近因是不肯谨见圣者等。那四倒置是把世间的事物的无常看成是常,把世间的寡苦当成快乐,把身体与种种不净之物看成是净,把无我的事物当成有我。

  那种邪见把我们紧紧地束缚在三界里,不克不及出离,也不克不及证悟涅槃。一切的现象不过是外色与內色,以及我们心意对它们连生的心法,那些色法与心法,皆是缘生之法,因而是无常的。 世间八法的延伸 :扩展世间八法的范畴來看,一切世间两极的有无、贫富、贵贱、大小、高低、成败、善恶、垢淨、愚智、凡圣、空有、甚至存亡,都是心在别离所致。

  那些都屬於想与识的范畴內,是屬於心法,皆是无常的。 修行的人对於到來的得、失、苦、乐、称、讥、誉、毁,只是默默地承受,不生欢欣和不喜,心里清晰的晓得,那些城市很快的消逝的。 佛陀说: “当一小我以伶俐看照时,得见"一切行无常",阿谁时候,他将厌倦于本身所沉湎的诸苦,那就是导向沉寂之道。

  ”([南传法句经]277偈) 佛陀又说:“在那些人群中,可以渡彼岸的人很少,至于其余的人,都踌躇于彼岸。那些擅长遵照处死,依教奉行的人,他们将能抵达彼岸,渡过那难渡的灭亡范畴。” --。

0
回帖

什么是“世间八法”?若何应对世间八法?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