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仍是穷秀才时 若何与乾隆皇帝小叔叔成了忘年“老铁”

2年前 (2022-12-19)阅读2回复1
雕刻瞎
雕刻瞎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46738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93477
  • 回复0
楼主

在清代的文人骚人中,位居“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可谓享誉今古。他的诗、他的画、他的书法包罗他的轶闻趣事,不断被人们津津有味。特殊是他那句“罕见糊涂”四个字,让有文化和没文化的人都爱不释手。

鲜为人知的是,郑板桥还曾与康熙皇帝的幼子即皇二十一子胤禧,有一段实情实意的忘年交往。

一个是七品小县令,一个是当朝乾隆皇帝的小叔叔、郡王,两人竟能够贴心贴腹,诗书频往,无疑是存留给世间的一段美谈。

胤禧被誉为清代画家、书法家、诗人。他生于康熙五十年正月,是康熙皇帝第三十一个儿子,序齿为皇二十一子。

因为他是康熙帝的幼子,没有资格与年长的阿哥们往夺嫡争储。康熙帝往世时,他才12岁。

耳闻目击皇宫内的明枪暗箭,让胤禧自懂事起便恬澹名利,无意政治,而专注于翰墨丹青的文人雅事。

在清史记载中,胤禧喜好书画,擅长山川、花卉,“笔致超逸,画风油腻”。他也喜欢做诗,乾隆皇帝列其诗“国朝诗别裁之首,以代钱谦益者”。

胤禧9岁侍从父皇康熙巡幸塞外,雍正八年(1730)19岁时封固山贝子,不久晋封多罗贝勒,授镶黄旗满洲都统、正黄旗汉军都统。乾隆帝继位后,对那位小叔叔恭敬有加,立即封他慎郡王。乾隆三年(1738)再擢升他为议政大臣,衔命在内廷行走。后又授正白旗满洲都统。乾隆七年,录用他为玉牒馆总裁,负责簒修皇室族谱。

胤禧一生能文能武,仕途顺利,诗画文摘在康熙诸子中最为凸起。他自号“紫琼道人”,又号“春浮居士”。

能够必定,胤禧在乾隆朝前期,曾是朝野敬慕的红人。

胤禧与郑板桥的忘年交情,在二百六十多年的清史中,算得上是一个奇观。

堂堂郡王爷与一个穷秀才相知相敬,末成莫逆,令人无数人费解,但那却是有据可查的事实。

两人初识时,胤禧是年方15岁的英俊少年,是还没有获得封号的通俗皇子;郑板桥此时已是人过中年的33岁,仍是一个仕途渺茫的穷秀才。郑板桥年长胤禧18岁,按年龄属于晚辈一级。

史料记载:雍正三年(1725年),郑燮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京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胤禧,即紫琼崖仆人,两人遂结忘年莫逆之交。

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他是江苏兴化人,本籍苏州。历经康雍乾三朝,20岁时在康熙朝考取秀才,雍正十年40岁时中举人,乾隆元年得进士。

郑板桥曾当过山东范县和潍县县令,主政功效显著,口碑优良。

乾隆十八年(1753年),郑板桥61岁时辞职归里,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等地,与同志书画往来,诗酒唱和。后来旅居扬州,成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的仕途却没有他的诗画那么潇洒。

他十载冷窗,为了获得功名,曾于雍正三年(1725)、乾隆元年(1736)、乾隆六年三次进京。

在与胤禧谋了解订交后,郑板桥在《板桥自序》中剖明说:“紫琼崖仆人极敬服板桥,尝折简相招,自做骈体裁五百字以通意,使易十六祖、傅雯凯亭持以来。至则袒而割肉以相奉,且曰‘昔太白御手调羹,今板桥亲王割肉’,先后之际,何多让焉!”

可见,郑板桥很以与胤禧成为友报酬荣耀。

在《郑板桥集》中,提及有关胤禧的诗词、序文等达十处以上。

《郑板桥集》问世,胤禧也亲身题诗,颂扬有加。称:“高人妙义不求解,充肠朽腐同鱼蟹。此情前人谁复知,疏凿混沌惊实宰。振枯伐萌陈厥粗,浸淫渔畋无不无。按拍远传月殿曲,走盘乱泻蛟宫珠。十载相知皆道路,夜深把卷吟秋屋。明眸不识鸟雌雄,妄与盲人辨乌鹄。”

乾隆六年(1741年),已经考取举人近十年的郑板桥进京,候补官缺。再次遭到慎郡王胤禧的礼诚招待。

隔年春天,在慎郡王胤禧的积极斡旋选举下,郑板桥末于被录用为山东范县县令。

即将到差之时,郑板桥与胤禧以诗词唱和惜别。写下了《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仆人》诗,此中有:“红杏花开应教频,东风吹动马头尘。阑干苜蓿尝来少,琬琰诗篇捧往新”之句。

胤禧立即做出《送板桥郑燮为范县令》答诗:“万丈才调绣不如,铜章新拜五云书。朝廷今得喊琴牧,江汉应闲问字居。”最初,还吩咐郑板桥“驿递诗筒莫遣疏”。

郑板桥在别后呈慎郡王《玉女摇仙佩》一词中,情实意切暴露道:“一别墨门,六年山左,老做风尘俗吏。总折腰为米,竟何曾小补民生国计?”

他还精心画兰花远赠胤禧,且题七绝一首拜托思念之情:“山中觅觅复觅觅,觅得红心与素心;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冷香冷到现在。”

乾隆十一年(1746),郑板桥从范县调署到潍县任职,又及时寄手札给慎郡王胤禧禀告。胤禧收到后即赋诗赠答,写道:“二十年前晤郑公,谈谐亲风前人风。东郭系马春芜绿,西墅弹棋夜炬红。浮世相看实落落,长途别往太渐渐。忽报双鲤垂佳贶,烟水桃花万里通。”

诗句中,郡王胤禧回忆了两人的多年交往,充满思念之情。

胤禧禀性淳朴,生活简朴,他虽贵为郡王,但能礼贤下士,勤学不倦。郑板桥曾经在慎郡王诗集“后记”中,评判其书画诗文及他的学风:“胸中无一点富贵气,故笔下无一点尘埃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无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无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然,精理迸露。故其落笔晶明洞彻,如看火看水也”。

郑板桥还说:“仆人有三绝:曰画、曰诗、曰字;世人皆谓诗高于画,燮独谓画高于诗,诗高于字。”

根据今天的话说,郑板桥与慎郡王胤禧的“三看”差不多,脾性天性附近,两人又有不异的诗画喜好。恰是那些,使他们逾越了官阶鸿沟,成为“铁哥们”。

乾隆十八年(1753年),61岁郑板桥辞职归里。无官一身轻,他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不异,求之者浩瀚,收进也颇可看。但他很厌恶那些附儒大雅的爆发户,诸如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睬。

而是兴奋时立即动笔,不兴奋时,不允还要骂人。他那种怪脾性,天然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伴侣做画时,他特意题字以做爽快的自供:

“整天做字做画,不得歇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成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郑板桥卖画,不像历来文人画家那样羞于谈代价。既然停止交易,他痛快大大方方出卖。他为此造定了《板桥润格》,成为中国古代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

他本身规定:“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品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品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克不及陪诸君做无益语言也。”

还为此附了一首诗说:“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明明是鄙俗不堪的市场交易,但被郑板桥出于率实一弄,反而显得非分特别心爱。

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他用隶体掺停止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

郑板桥的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乎就是他心灵的闪现。

郑板桥一生,履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人情冷暖。他的题画诗,脱节了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老例。

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构成了“画状画之像”、“诗起事画之意”,诗画并茂,诗意无限拓展了画面的广度。

郑板桥的“怪”,也很有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热诚,几分诙谐,几分酸辣。

与郑板桥成为忘年老友的慎郡王胤禧,为官之余,文学创做成就也非常可看:著有《花间堂诗抄》8卷,《紫琼岩诗抄》3卷。被评判“诗词气韵高古,王室罕可匹俦”。

北京恭亲王府“天香天井”匾额,就出自他的手笔。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蒲月,胤禧郡王病故,年48岁。寝葬于涞水县洛平村。

年长胤禧18岁的郑板桥,于乾隆三十年十二月病死,享年73岁,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

衷心感激列位伴侣阅览《掌心春秋》,假设您喜好,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醒“订阅”或“存眷”。我们配合赏析汗青妙闻,回忆汗青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收集)

0
回帖

郑板桥仍是穷秀才时 若何与乾隆皇帝小叔叔成了忘年“老铁” 相关回复(1)

雨后彩虹
雨后彩虹
沙发
郑板桥与乾隆小叔叔交情深厚。
话唠1周前 (06-10 00:14)回复00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