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河间西河大鼓的来历、艺术特征、形式?

1年前 (2022-12-20)阅读2回复1
kewenda
kewenda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51306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2612
  • 回复0
楼主

  一、简介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范例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普及时髦于河北境内并传播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及东北地域。在传播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命名为"西河大鼓",沿用至今。

二、汗青溯源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开展而来。在河北省,演唱西河大鼓较早且最有声看者首推马三峰。他是安新县端村人,被曲坛称西河大鼓的开创人之一。其门生墨大看(雄县人)、王振元(艺名"毛奔",新城县人)、王再看(艺名"转眼王",雄县人)均是西河调的名家。

河北河间西河大鼓的来历、艺术特征、形式?

  此中尤以墨大看最负盛誉,他在艺术上有良多创造,并带了很多门徒,构成了河北省中部农村一收浩荡的西河系统。

据艺人传说,早年在河北省中部就传播着演员以小三弦自弹自唱的"弦子书"和演员只敲击鼓板演唱的"单鼓板",至乾隆中期保定艺人刘传经、赵传璧、王路等,将弦子书与单鼓板连系一路,搭伴表演,构成以演员敲击鼓板,由另一人弹小三弦伴奏的表演形式,构成早期的木板大鼓,成为深受群寡欢送的一种"平话"形式。

  很快在冀中地域得到普及。

至辛亥革命前后,由木板大鼓向西河大鼓的改变已然成熟,在农村以"赶庙会"的体例说唱中篇书为主,在河北省农村普及时髦,有部门艺人便进进城市谋生。与其发源地比来的城市即是天津,最早到天津的演员有张双来、焦永泉、焦永顺、张士德、张士泉、白文生、白文明等,其时尚无西河大鼓之名,仍沿用在农村的喊法称为"犁铧片"或"梅花调",也有的就喊"平话"。

  1924年易县的王凤咏在天津"四海升平"与刘宝全等名家协做,在写海报时,因天津已有金万昌演唱的梅花大鼓(也称"梅花调"),为区别起见命名为"西河大鼓"。因为那个曲种来自卑清河、子牙河流域,天津人习惯称此两河为西河和下西河,故而得名。固然那是在一种偶尔的情状下命名,但因为它契合曲种的现实情状,而得到同业的承认,不断沿用至今。

西河大鼓进进天津后,最后在西城根儿一带"撂地平话",后来移进草创期间的平话棚,多年来以书馆、茶社为次要表演场地,逐渐开展成为说唱长篇书的形式,使许多演员在"书路"上不竭进步,其唱腔反而放在次要地位,如许的成果,使一部门人弃唱改说,成为评书演员,如咸士章、张起荣、张树兴、赵田亮等。

  那些人改说评书以后,仍以本来鼓书的"书路"停止演出,一般来说欠缺评书那种细腻的描画、常识交叉和对书情书理的评论,但却能以情节紧凑为长,也能遭到许多看寡的欢送,与评书构成不相上下之势。

另一部门人则以演唱短段为主,参与各类综合曲艺场表演,他们在原有的小段的根底上,又向其时时髦的京韵大鼓等鼓曲进修,运用西河大鼓曲调,演唱固定的脚本,在唱腔上加以丰富,进步了演唱身手,表演于综合曲艺场。

  如往返京津的焦秀兰、焦秀云,从北京定居天津的马增芬、马增芳及王艳芬等,都在开展西河大鼓的短段上获得必然的成就。至20世纪30年代,在天津又呈现了以赵玉峰为代表的"赵派";郝英吉及其子女(郝庆轩、郝艳霞等)所构成的"郝派";建国前后又有以马连登、马增芬父女为代表的"马派",使西河大鼓门户纷呈,展示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气。

0
回帖

河北河间西河大鼓的来历、艺术特征、形式? 相关回复(1)

雨夜花落离歌
雨夜花落离歌
沙发
西河大鼓起源可追溯到明清两朝,对老百姓情感的调动深远,形式饱含深沉与旋律美感共存的河北地派风味语言特色魅力无比。。
潜水3周前 (01-23 10:54)回复00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