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各国志》描写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各国”故事。早在元代时,就产生了关于“各国”故事的平话。现存最早的有关各国故事的通俗小说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的《各国志传全书以烽火戏诸侯开篇,论述了上起商纣消亡、下迄秦始皇吞并六国上下八百年的汗青,每节随事立题,分节不分回。
明末冯梦龙将余邵鱼本来的疏漏之处都根据史乘做了逐个修订,改名为《新各国志》。《新各国志》内容愈加充分,由本来二十八万字扩展到七十余万字,共分一百零八回。此外,新版本较之本来在艺术上也有显著的进步。但它缩短了汗青年代,砍掉了西周的一段汗青,集中写春秋、战国时代的故事。
清代乾隆年间,江苏秣陵(今南京)人蔡元放又做了一番修订润饰,改名为《东周各国志》,并加了序、读法、详尽的评语和简要的正文,使之成为一部除《三国演义》之外传播最广、影响较大的通俗汗青演义小说。《东周各国志》涵盖内容丰富,情节复杂。书中将取材于《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四部史乘平分散的汗青故事和人物列传停止合成,根据时间挨次交叉编排,使之成为一部构造完全的汗青演义。
《东周各国志》以国度的兴亡成败为主题,努力于切磋人事成败、气运盛衰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书中笔录和塑造的五百多年中的典型事务和人物,成为后世长短成败的理论泉源,更是后报酬人处世的原则和范例。做者希望通过汗青故事中人物命运的沉浮告诉人们,能否重视道义、任用贤达是揣度一个国度前途命运的最底子根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