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以来,《大头僧人》较为时髦,张岱《陶庵梦忆》记载:“小街曲巷,有空地则跳大头僧人,锣鼓声错,处处有人团簇看之。”《帝京景物略》也记有“戴面具耍大头僧人”。清康熙花村看行侍者《谈往》亦云:“明朝京师 大头僧人灯市,尚设于五凤楼前,后徙东华门外,……正月初八至十八……行舞大头僧人,以闹街道兴。
”可知明代节庆舞《大头僧人》确属普及。大约该节目后来受明传奇《月明僧人度柳翠》某些情节的影响逐步演酿成《大头僧人逗柳翠》(或“度柳翠”),由两人演出。此中一人戴僧人面具扮僧人,手持蒲扇或布掸子,一人戴妇人面具扮柳翠,手执絹、扇,两人彼此逃逐嬉逗。
跳舞时有扭、摆、跑、逃、拉等即兴动做,演出非常夸饰、诙谐。也有由三人或多人饰演的。演出人数差别,其内容当有所差别。三人演出的《大头僧人逗柳翠》,次要表示两个僧人在送柳员外的女儿柳翠回家的路上,二人争夺着背、拉、架、推柳翠的嬉逗情景。而五人演出的《大头僧人逗柳翠》,就有如许一些简单情节:柳员外带女儿柳翠和傻丫头上庙供香,庙中老僧人和小僧人目击二女芳容后别离撩拨之,而柳翠和傻丫头也背着员外与两个僧人眉眼相往,以致后来老僧人与柳翠、小僧人与傻丫头彼此逃逐戏耍,员外左拦右挡,奈何不得。
该舞好心地嘲讽了佛法教规面临人世实脾气时的苍白无力,具有较浓的喜剧色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