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敦儒的“相见欢”那首词有什么典故?

10小时前 (00:03:44)阅读1回复0
小强
小强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9530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9060
  • 回复0
楼主

  南宋建炎元年(1128),金兵在践踏中原、俘虏徽钦二帝之后陆续南下。墨敦儒流亡到金陵(今 江苏南京),秋天登楼,有感而写此词,抒发国破家亡之痛和抗金复国之志。 那首词的艺术风气颇为悲壮。做者以小令的形式写出景物的壮阔浩荡和情怀的悲惨大方,写 大主题、主旋律,在小令词开展史上有所开辟。

   词的上阕写远看之所见,是借景抒情。“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开门见山,简涪有力。不说 “倚栏杆”而说“倚清秋”,并把“清秋”的意象置于第二句末尾,凸起衬着了秋天清凉萧瑟的气象, 也表示了词人哀痛的情感。“倚”与“清秋”相搭配,造语别致奇异,有一种目生化的效果,使人感 到词人似乎屹立天宇之中,形象高峻。

  假设写成“金陵城上清秋,倚西楼”,固然句式、平仄、韵脚 全都一样,但是就显得平平了。那两句明显是从南唐后主李煜同调词上阕中的“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孤单梧桐深院锁清秋”化出,但改“锁清秋”为“倚清秋”,并提早到第二句,从而为第三 句写壮阔之景腾出篇幅。

  “倚清秋”,又是化用北宋诗人黄庭坚七律《登快阁》中的“快阁工具倚 晚晴”句。“倚晚晴”与“倚清秋”,都仅用三个字就写出登楼赏景二事,精炼、别致,又显出词人的 姿势神气。接下往“万里落日垂地、大江流”,是上阕的警句。词人描画辽阔的山河,但落日已西 落大地,一片昏黄暗澹。

  然而,城下的大江却涛声照旧,向前奔驰不息。那九字长句,趁热打铁。 词人大笔如椽,勾画出一幅浓彩、动静、虚实连系的浩茫秋景,既有如血残阳,又有拍天怒浪,既引 人哀痛又激人振奋。落日垂地与大江奔腾确是词人在城楼上所见的实景,而“万里”则是虚拟的 意中之景、夸饰之笔,事实上词人也不成能看及“万里”。

  细细品尝,那幅图景还有隐喻象征意蕴, 喻指中原沦亡,山河残缺,国度命运堪忧,但又坚信汉族人民悲忿填膺,亦如江潮澎湃,定能消亡 金兵,光复河山。 词的下阕变更笔法,由叙事到抒情。“中原乱”二个短句,曲叙中原沦亡,达官贵族纷繁南逃 “簪缨”,是古代贵族帽子上的粉饰,指代世族。

  “几时收”三字诘问,表达词人对收复失地的盼看,也 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激和呵斥。最初一个九字长句,唤应上阕写景,也用二四三的节拍,但 用了拟人手法,似是恳求悲风将他的热泪吹过扬州往。扬州其时为南宋抗金的前线,过了扬州,就 是中原沦亡区了。

  那一句表达词人关心战事和沦亡区的人民,但其实不曲说,而是把感情融注到“倩 悲风吹泪”的斗胆妄想之中,使意象雄奇悲壮,情意浓重。

0
回帖

墨敦儒的“相见欢”那首词有什么典故?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