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烧不劲

8小时前 (21:20:49)阅读1回复0
路人甲
路人甲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9750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9500
  • 回复0
楼主

  赋得古原草送别

  做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隆替。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天孙往,萋萋满别情。

  1。赋得:借前人诗句或成语命题做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那是古代人进修做诗或文人聚会分题做诗或科举测验时命题做诗的一种体例,称为"赋得体"。南朝梁元帝《赋得兰泽多芳草》诗是现存较早的"赋得体"诗。而"赋得体"之大兴是在唐代,以后历代沿用。

  试帖诗比一般的赋得体要求严厉,一般限为五言排律,六韵或八韵。白居易此诗以"古原草送别"为题,故诗须扣住"古原"、"草"、"送别"等题意。

  2。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3。远芳:广远的草原。

  4。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5。天孙:令郎天孙。此指所送之人。萋萋:青草茂盛纷乱的样子。

  那是做者十六岁所做。原来只是操练应试的习做,但因做得好,便成了他的成名做。据唐张固《幽闲宣扬》载:做者初进京城,携诗拜见其时的名流顾况。

  顾借"居易"之名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待读其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大为赞扬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遂广为延誉。按"赋得体"的原则,此诗之构造可谓严谨安妥: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之佳处远不行于此。

  其为名做,实因意胜——赞誉一种固执向上的生命精神。

  那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隆替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法例和永久。然而永久的生命并非在无能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猛火中往燃烧,在扑灭与长生的壮烈比照中,验证其生命力之固执。

  野火燃烧象征生命之艰苦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固执不平,固执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成阻。诗的前四句侧表示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偏重表示其共时之美。如斯的野草,才有资格成为宇宙间一切生命的象征,才拥有值得人赞誉的生命意义。尾联扣送别之意,"又"字表示告别乃古今人事之所不免;别情如春草萋萋,亦人情世故。

  故前人有"天孙游兮不回,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蓬菖人》)之叹,后人亦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之悲。

  前人于此诗好评甚多。《古欢堂集杂著》:"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活'。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此联岂出自刘欤?……前人做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限,非蹈袭也。"《唐诗成法》:"没必要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差别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但亦有说此诗别有寓意者。《唐诗三百首》:"诗以喻小人也。消弭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

  文饰猥琐,却最易动人。"《诗境浅说》:"诵此诗者,皆认为喻小人往之不尽,如草之滋蔓。做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认为喻世道,则治乱轮回;认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冷盛雪,而春意已萌。见仁见智,无所不成。"。

0
回帖

野火烧不劲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