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春看》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堪簪”若何理解?

2天前 (01-11 02:39)阅读1回复0
西柚
西柚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9945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9891
  • 回复0
楼主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动静后往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看》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豪情,动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看所见:都城沦亡,城池残缺,固然山河照旧,可是乱草各处,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惊心动魄,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天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比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丽之景,然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萧条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两句凡是阐明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阐明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豪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清楚。

  诗的那前四句,都统在“看”字中。在景与情的改变中,似乎可见诗人由翘首看景,逐渐地转进了垂头深思,天然地过渡到后半部门──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兵变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曲到现在春深三月,战火仍持续不竭。诗人老婆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若何安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贵重,写出了动静隔断、久盼消息不至时的迫切心绪,表达了对老婆儿女的强烈思念。

  那是人人心中会有的设法,很天然地使人产生共喊,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堪簪。”烽火各处,家信欠亨,驰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看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由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迟疑,顿觉稀少短发,几不堪簪。“鹤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做,“更短”可见愁的水平。

  如许,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感喟衰朽,则更增一层哀痛。而他衰老得那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纵看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慨;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厚蕴藉、真诚天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度、眷念家人的美妙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不断到处颂扬,历久不衰。

0
回帖

杜甫的《春看》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堪簪”若何理解?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